来稿|“一坚守、两保持”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必要条件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陈凯琪

特区政府去年提出要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要达到这目标,必须有明确方针及相关配套措施。为吸引世界各地学生来港,令他们获得高水平学习体验,并在毕业后有机会留低发展,为港作出贡献,笔者认为当局须确保“一个坚守、两个保持”,即坚守严格学历审核,防止有人用假学历入学,同时要保持学费具竞争力、学生有良好国际视野,这样才有望真正打造出“留学香港”品牌。

教育局早前指出,本学年8间资助大学共取录超过17,000非本地学士生,其中港大有逾4,000人,即相当于本地生学额约30%(符合放宽后40%新规定),为八大之首。这批非本地学士生主要来自内地,其中教大本学年更有552名内地生,占该校非本地生高达九成,比率冠绝八大。至于曾经收生不足的自资院校“香港珠海学院”,近年亦靠开办硕士课程,主攻内地生,成功令总学生人数连续3年攀升,现已接近2,000人,大大帮助院校营运,并为升格大学铺路。

不过上述情况衍生两个问题,首先是内地生占比太多的话,不利于院校国际化,各院校应尽力吸纳更多内地以外的学生,例如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的优秀学生,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日见提升,澳门数年前已特设相关高等教育基金来吸纳这批人才,本港如能从中“拔尖”,绝对可令本港院校更多元化。

欧美学生方面,其实当中有些也钟情中国文化,希望到内地著名学府读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特区政府可考虑向中央政府提出,在港设立北大及清华分校,令一些因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影响的欧美学生,更有意欲来港攻读这些内地大学分校开设的课程。未来北部都会区拟建“大学教育城”正好是个契机,容纳这些分校,这其实对本地学生也有莫大好处,同时也能促进两地大学交流,一举数得。

内地生占比太多引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假学历问题。所谓树大有枯枝,最近一名内地男子就因讹称于纽约大学毕业,在成功入读中大硕士课程后因表现欠佳,被揭发其学历属伪造,被判“以欺骗手段取得服务”罪成,入狱3个月。这并非个别事件,不少传媒也报道过当中涉及内地“保录取”中介公司“教路”。特区政府必须与本港院校及内地部门加强沟通,院校要在新生提交申请资料时严格审核相关证书,遇有可疑案例就尽快介入,更重要是加大力度打击不良中介公司,对内地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讲解违法犯罪的严重性,以有效降低类似情况。

另外,特区政府也要做到“两个保持”。在财赤连年下,当局削减了拨予八间大学的拨款,未来3年(2025至2028年)为681亿元,比原本少28亿元,笔者希望这只是一个短期应对措施,不少议员也认为,削减大学资助要适可而至,以确保院校运作畅顺,并能聘请全球顶尖教员,保持高质素教学水平。同时,政府也要确保八大在学费上保持竞争力,不能因拨款减少而“重手”加学费,这绝对窒碍非本地生来港入读意欲。

非本地生选择到其他地方读书,必定会将一些心仪地区大学作比较,所以本港一定要保持一国两制优势,继续做好联系内地及世界的角色,维持具国际视野的学习及教学环境,令非本地生觉得来到香港这个中西荟萃的城方,可扩阔眼界,比亚洲其他地区更吸引,并可能于毕业后继续在港工作,借此打通内地及亚洲庞大就业市场。

香港是唯一拥有五间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优良师资来自世界各地,多年来被誉为国际大都会,只要特区政府行对了路,在政策上积极配合,明白“穷不能穷教育”,绝对有条件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符合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厚望,为未来经济建立良好基础。

作者陈凯琪是香港教育大学毕业,教育工作者。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