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重新思考禁毒教育:如何引导年轻人远离毒品
来稿作者:温和达
近年来,随著“太空油”等新型毒品的出现,香港社会对青少年吸毒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政府禁毒处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从街头海报到公共交通工具内的宣传短片,无不强调毒品的危害。然而,尽管宣传力度空前,新闻报导中仍不时出现青少年甚至小学生接触毒品的案例。这不禁让人深思:我们的反毒策略是否真正有效?我们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政府禁毒宣传的主要策略是透过恐吓式信息,例如“太空油会上瘾”“太空油会伤身”,以期令年轻人对毒品产生畏惧。然而,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部分接触毒品的年轻人并非因为无知,而是因为内心的绝望。他们可能清楚毒品的危害,但仍选择以身试毒,甚至将毒品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这说明,单纯依靠恐吓和警告,并不足以有效阻止青少年吸毒。
事实上,对于部分青少年而言,宣传中的“禁止”信息甚至可能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一些年轻人或许正因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力,才转而寻求毒品带来的短暂快感。如果我们仅仅强调毒品的危害,而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困境,那么这些宣传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毒品本身,而在于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失望。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是不容易被毒品诱惑的。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否为年轻一代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机会?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建构了一个让他们感到压抑、迷茫和无助的社会?
香港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城市,从学校到职场,年轻人面临著巨大的压力。高压教育体制、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对“成功”狭隘定义的社会价值观,往往令年轻人感到喘不过气来。此外,缺乏多元发展空间,也是问题所在。当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无法得到重视,他们可能会转向其他方式寻求存在感和价值感,而毒品正是其中之一。
若要真正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环境,让年轻人重新看到希望。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供多元发展机会
教育体制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非仅仅围绕考试成绩。学校可以增设更多艺术、体育、音乐等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同时,政府应投放更多资源于社区设施,例如开放更多公园、运动场地和青年中心,为年轻人提供健康的休闲选择。
2.改善心理健康支援
心理健康问题是许多年轻人接触毒品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需要加强学校和社区内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率,让有需要的青少年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帮助。同时,应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共同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3.改变社会价值观
香港社会长期以来对成功的定义过於单一,例如高薪职位、名校学历等。这种价值观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令那些未能达到“标准”的人感到自卑。我们需要倡导更多元化的成功观念,例如强调创意、社会贡献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建立更包容的文化环境
政府应减少对公共空间活动的不必要限制,例如滑板、公众艺术创作等活动,不应一味禁止,而应提供适当指导和支持。当年轻人有更多合法且受鼓励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转向危险行为。
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攸关整个城市的命运。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不仅仅是禁毒部门或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重要使命。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轰炸式的宣传,更是从根本上改变年轻人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措施。
当每一位年轻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未来的希望,他们自然会远离毒品。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吸毒问题,更是为了建构一个更健康、更充满活力的香港。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愿意付出努力,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温和达是北区区议员、选举会委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