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在“低欲望”的日本 政府和民间如何鼓励青年投票?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日本友人推荐笔者观看小说改编的电影《如果德川家康成为总理大臣的话》(もしも徳川家康が総理大臣になったら)。该电影由《电车男》、《交响情人梦》的导演武内英树执导,讲述一个“利用人工智慧复活(日本)历史人物,组成最强内阁”抗击COVID-19的虚构故事。小说面世时,适逢大批日本民众讽刺日本政府抗疫不力之时,友人也纷纷转载讽刺“安倍口罩”的照片给笔者观看;然而,经改编的电影核心则是想借“德川家康”之口鼓励日本人参与政治,并且表达不主动投票、主动争取而将责任委托他人,待他人“行差踏错”时就厉声指责政治代表的做法非常“dame”(不行)——尝试通过搞怪剧情鼓励日本人积极投票。香港各界同样关注各级选举的投票问题,不妨看看以“低欲望社会”著称的日本作出了哪些提高投票率的尝试。

来稿作者:李冠儒

日本倾向将低投票率,尤其是青年的低投票率,视作重大社会议题。(资料图片 / 路透社)

日本倾向将低投票率,尤其是青年的低投票率,视作重大社会议题,被多方反复讨论。因为在人口老化的社会,“银发民主主义”必然逐渐显现。人多票多,老年人的政治影响力水涨船高,若青年还不出来投票的话,政治家、议员等都会偏向为老年人谋权益,青年诉求也就容易被忽视。然而,也正因为中老年人才是日本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部分青年自问难以发声,就干脆不投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日本为此作出很多尝试,例如在2015年修改《公职选举法》,将最低选举年龄从20岁降至18岁,让更多青年提出政治诉求。然而在修法后的历届国会大选中,除了第一年之外,18至19岁的投票率都没有超过45%。

后续官方还有不少尝试,例如日本选委会就于2019年举办的第25届参议院选举中,试图“投青年所好”以鼓励投票。当年日本刚好掀起“珍珠奶茶热”,选委会就与卖珍珠奶茶的“Tapista”以及知名拉面店“一风堂”合作,让选民凭投票证用半价买奶茶,或者免费为拉面加面或加蛋,从中打出“每粒珍珠跟你的每一票的份量,都很重要”等旗号。此举旋即引发不少争议,例如质疑当局“刺激本地消费”、“变相买票”、“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通过鼓励投票增加青年对政治的理解”、“即便投票率变高了效果也很可能不是可持续的”等等。而从投票数据来看,效果确实不可持续,至2024年举办的第50届众议院选举结果依然不容乐观:小选区投票率仅为53.85%,比2021年下降两个百分点,为战后第三低;18-19岁的投票率也只有43.06%。不过,这也变相鼓励了国民议政。

为增加投票率,民间也早有行动。2018年2月创建的PoliPoli就提供了一个让民众直接与政治家对话的平台。创办人伊藤和真当年是庆应大学的大学生,笔者曾有幸与他一同喝咖啡、听他分享创业心得以及参与平台公测。彼时他提及日本青年原本没有渠道“直接向政治家说出您的观点”,所以需要PoliPoli这平台去“了解日本当前的政策发展与问题”。平台上有数字科技、青年和女性、儿童和保育就业及劳动等版面,目前铃木宪和、高村正大、三谷英弘等众议院议员都会通过PoliPoli与网民互动,日本维新会等政党甚至在平台上直接询问“大家希望我们政党推出怎样的政策?”近期日本有所谓新一轮“令和米骚动”,政府已紧急动用储备米,亦有议员向平台网友征求解决之道。2021年日本新设“孤独与孤立事务大臣”前,不少青年已在PoliPoli讨论“孤独死”等议题。

PoliPoli还设有专门的管理员处理涉及人身攻击的帖文,随着用户增多,其他政治家也愿参与互动,以示亲民。一位使用PoliPoli的政治家告诉笔者,自己独立开设频道的话,“有点像KOL,需要花很多时间经营,也常收到谩骂”,而PoliPoli则较和谐、可理性互动、不需花太多时间,也不至于让国民觉得自己不务正业;只是,其短板在于能够吸引的终究是尚未在政治上彻底“躺平”的青年。 因此,有一些政客觉得要更主动地接触群众,目前全日本最年轻市长——28岁的芦屋市市长高岛崚辅除了运营社交平台,亦会直接在区内举办多场与民众的线下对谈会,相当于以年轻人的身份鼓励日本人关注及参与政治。

笔者曾于报章撰写《为何日本青年普遍爱国但不爱政客》一文,探讨日本青年不投票的根本原因。参考2021年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发表的《关于高中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的调查报告——中美日韩的比较》,只有35.4%日本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政治行为能够改变国内政治,远低于中美韩三国;许多日本青年也形容日本政治是肮脏的小圈子,对国内政治嗤之以鼻,认为讨论国内政治的人“高高在上”。《朝日新闻》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很少或从未投票的合资格选民中,有48%表示他们不投票是因为“缺乏有价值的候选人”,36%认为即使投票也“不会改变政治或社会”。民意难以在政策中得到反映,因此不去投票。

如同电影《如果德川家康成为总理大臣的话》所映射一般,不少日本人认为青年把问题都归咎政治家、政治上“躺平”的做法不利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也反映,日本青年对自己国内政治及经济现状缺乏了解,对国债问题等缺乏关心。同样参考日本财团2019年做的《18岁青年调查》,61.3%的日本受访者根本不知道彼时政府债务已逾1,200万亿日圆。在被问及为什么日本有如此高的债务时,50.9%受访者表示是“因为政治家不够努力”。

日本政府应对出生率下降、纠正人口过度集中的“东京一极”等现象,推出“地方创生”这一重大尝试,以增加人口和工作场所。不过,该项计划涉及财政转移等诸多细节,能理解其含义的青年受访者不足20%。日本政府不少政策初衷虽好,却依然不被青年关注、认可,变相反映青年不了解、不信任日本政府为保障公共利益所做的努力。

由于日本青年普遍对政府感到不满,认为国内政治腐败,多份报告亦反映近半数受访者对日本未来感悲观;笔者上月特意向18-30岁的日本青年查询“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参与政治”,他们的反馈还是:“难度太高了”、“依然看不出政治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又没有3个盘(对应日语中的地盘jiban、看板kanban、鞄kaban,分别对应中文的地区基础、知名度或授权、钱,用以讽刺一般日本人玩不了政治)”、“老头子在引诱我们投票,青年不投票也是一种取态”——可见提高投票率的挑战非常严峻。

曾有中国及日本媒体表示,尽管许多日本年轻人仍会讨论社会问题,但他们通常不知道各个政党之间的区别,所以不去投票。它们亦会归咎于学校缺乏选民教育,政党没有努力接触年轻人等等,导致年轻人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这说法既对,也错。事实上,日本人对自民党以外的政党都不熟悉,毕竟自民党长期执政,而日本党派众多,学校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向学生介绍所有政党。

再者,政党表现参差不齐,却能在“政治躺平”的当下,以“娱乐化”成功闯出。例如“保护国民防止NHK伤害党”为了吸引支持,曾推出“打倒NHK”的政纲。NHK作为公共广播机构,日本《广播法》明述凡拥有可接收NHK广播讯号者理论上皆需付费,但一些人不想缴交费用或不想被NHK打扰,甚或单纯觉得“打倒NHK”的口号很酷,就支持了该党,促使其在2019年参议院中获得议席。然而,该党后来战略更名为“政治家女子48党”等,现已破产。

日本的尝试,确实称不上特别成功,惟香港既然有不少关于立法会及区议会选举投票率的讨论,也可适度借鉴日本、因地制宜,或许对恢复青年选民信心及增加投票率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务教育总监李冠儒。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