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从拜登赦免儿子到特朗普任人唯亲:美国政治的双向滑坡
美国总统拜登近日全面赦免其子亨特.拜登的行为掀起了美国政坛的巨大波澜。这一前所未有的决定不仅挑战了美国总统赦免权的边界,也引发了关于美国司法独立性和家族政治的广泛讨论。从赦免本身的合法性,到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再到对美国制度长期影响的反思,这一事件为研究当代美国政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切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治影响、家族政治的循环与制度危机等方面,浅谈拜登这一赦免行为的深远意义。
历史背景与赦免的独特性
总统赦免亲属或亲信并非美国政治史上的新鲜事。例如,克林顿在2001年赦免了弟弟罗杰.克林顿,而特朗普则在2020年赦免了女婿的父亲查尔斯.库什纳。然而,与这些先例相比,拜登的赦免在时间跨度、覆盖范围及政治后果等方面都显得更为突出。拜登的赦免涵盖了亨特自2014年至2024年底期间所有可能涉及的联邦罪行,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几乎可以说开创了现代总统赦免的先河。
这一决定在程序上没有违法,但在道德和政治层面却备受争议。美国司法体系强调的是罪行与刑罚的具体对应,而拜登这一“时间范围式”的赦免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这种赦免令不仅不针对具体罪行,甚至包含了尚未定罪或明确指控的行为。这无疑削弱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也为赦免权的滥用打开了潜在的“潘多拉魔盒”。这一赦免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司法先例,也让拜登之前强调“司法独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承诺显得苍白无力。
政治动机与双向滑坡的风险
拜登为何选择在任期尾声作出这一高风险决定?显然,这不仅仅是出于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保护。在共和党前总统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威胁下,拜登很可能是为了预防未来特朗普及其盟友通过司法体系打击拜登家族的可能性。特朗普早已公开表示将利用司法资源对政治对手展开“清算”,而拜登通过赦免亨特,实际上是在为家人争取一种“先发制人”的豁免权。
然而,这种策略可能引发制度性的双向滑坡。一方面,拜登此举无意中破坏了总统赦免权的公信力,削弱了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另一方面,共和党在未来可能以此为借口进一步扩大对司法权的政治化操作,从而正当化更多针对性赦免或报复性司法行为。最终,政党间的这种“比烂”竞争可能导致美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破裂,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拜登的决定也在民主党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中层官员对总统赦免儿子的行为感到失望,因为这直接削弱了他们对共和党类似行为进行批评的立场。例如,民主党原本计划抨击特朗普可能赦免1月6日国会暴乱参与者的举措,拜登的赦免令让这种批评显得底气不足。民主党几位可能参加2028年总统选举的潜在候选人,如加州州长纽森、密歇根州州长惠特默、宾州州长夏皮罗等,均对此保持沉默,显示了党内对这一议题的微妙态度。
家族政治的循环与其深远响
拜登赦免亨特的行为,再次将美国政治中家族政治的顽疾推向台前。从特朗普到拜登,家族政治在美国权力运作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特朗普执政期间,女儿伊万卡和女婿库什纳的高调参与已经饱受批评,而2024年竞选中,小特朗普直接强势干预对副总统候选人的选择,让万斯上位,不仅模糊了私人关系与公共权力的界限,也对政府决策的透明性和合法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当然,特朗普2006年出生的小儿子巴伦也因为非常了解年轻人的文化,作为幕后策划者影响了特朗普和媒体互动的诸多环节,为特朗普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家族政治对制度稳定性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它可以提升领导层决策的协调性和忠诚度,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家族成员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专业性下降,并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拜登的赦免行为显然是出于对家庭的保护,但这种“特权”不仅让普通选民感到不公,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主党作为法治捍卫者的形象。长远来看,家族政治的泛滥可能进一步恶化美国两党之间的对立格局。
制度困境与未来展望
拜登的赦免行为凸显了美国政治体系当前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总统赦免权原本是美国宪法设计中一项旨在平衡司法过错的权力,但近年来,这一权力却逐渐演变为党派工具和家族保护伞。这不仅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初衷,也对公众信任构成了巨大威胁。
未来,美国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总统赦免权的运用边界。赦免权的滥用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某些政治领袖带来便利,但长期来看,它对制度稳健性的侵蚀将是无法弥补的。共和党和民主党都需要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相关法律和制度改革,以确保赦免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过,这在特朗普时期显然是无法实现的,甚至是天方夜谭。特朗普甚至还可能破天荒地在自己的第二任期内赦免自己,以让过去几年让他烦恼的已定罪或尚未定罪的司法案件彻底失效。
拜登赦免儿子一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行为,更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一次严峻考验。从其动机到后果,从家族政治到制度危机,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政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在当下充满党派斗争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护亲情与捍卫制度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稳定之间作出抉择,将是每一位美国领导人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一事件的影响远未结束,而其深远意义将在未来数年间持续显现。
本文作者孙太一是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