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社区通达的实践须由意识培养开始
来稿作者: 陈希隆 (香港复康联盟总干事)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一直提倡残疾人士参与社会及独立生活,正是希望透过建立社会平等、共融、通达的风气,让更多残疾人士在社会独立地、有尊严地、平等地参与社会,包括工作、居住、就学、就医,甚至日常社交活动,与朋友结伴到餐厅食饭、到戏院看电影、在时装店购物,都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平等地生活。
而我们提倡的残疾人士社区生活,不止于充足基本生活条件,更是有质素的生活,以餐厅用餐为例,过去残疾人士到餐厅用餐,很常会因为餐厅门前有一级台阶而无法进入,一些酒楼因为只有楼梯上落,而令轮椅朋友却步,无法于心仪餐厅用餐,所以很多时候,轮椅朋友无奈迁就,形成“随便一餐”或“食饱就算”的习惯。但是,当我们细心想,为甚么当我们可以无障碍地精心选择餐厅,会我们朋友共聚的时候,轮椅朋友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前往心仪的餐厅。
原因很简单,其中之一就是设施上的不通达,餐厅设于楼梯或台阶之上,轮椅朋友就连餐厅门口都进不了,除了对轮椅朋友是障碍之外,长者、行动不便朋友、扶老携幼的家庭,都有存在不便。有的餐厅,是使用固定座椅及餐桌的设计,亦扎轮椅朋友排队在外,固定座椅令椅桌不能移动,对需要更多转动空间的长者、行动不便朋友,是一种障碍。近年,一些大型连锁快餐店,进行翻新,翻新前部分座椅及餐桌是可移动式的设计,但翻新后,却变成固定座椅及餐桌的设计,造成障碍,是一种退步。
另一种原因,就是服务上的不通达,餐厅服务人员对残疾人士存有排斥和歧视的心态,都会令残疾人士前往心仪餐厅用餐,出现障碍。在社交媒体热议的残奥金牌运动员何宛淇到餐厅被拒事件,正正是残疾人士经常面对的情况,即使在硬件上是通达的,空间上有足够位置让轮椅朋友进入及转动,都会被拒进入,因为他们不愿意在服务上配合。我们强调香港推动共融与通达很多年,是希望社会能够更包容,更平等接纳残疾人士社区独立生活,过有质素的生活,而不是更退一步,把残疾人士排挤出去。服务上的不配合,不止轮椅朋友面对,长者、行动不便朋友、扶老携幼的家庭,相信都试过同样的经历。
推动设施上的通达设计及提升服务行业服务通达水平有共通点,就是须由意识培养开始,意识观念上明白通达的重要性,就可以更代入残疾人士、长者、行动不便朋友、扶老携幼的家庭的处境去作考虑,在自己的处所,硬件及软件上实践通达。
正因为意识培养是十分重要,我们曾对施政报告提出两项建议,第一是公务员的通达培训。推动通达,有赖不同部门配合和主导应用,因此主事官员及部门团队对“通用设计及通达”的理解和认知,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政府既然重视公务员团队的内部培训及教育工作,实有需要在公务员学院的培训内容中,除了日常行政管理及管治技巧外,亦应大幅增加通达和残疾人士的课题,才有助缔造社会全面通达愿景,使通达主流化。
另一项建议就是通达共融社区教育及推广。通用设计与通达是指主流设施及残疾人士设施同时设计及落实,这些设施不需要额外改良或特别设计,就能让所有人(包括残疾人士)使用。除了政府需要把概念融入官方政策外,社区教育及推广更为重要,建立良好风气有助实践通达共融。我们曾建议行政长官,在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实践“通达共融”理念的教与学,在课程及课余时间,增加共融及通达的课题及活动,并善用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优化教师培训及交流,把通达共融概念,深化融入教材及课堂活动之中,体现“通达共融由教育开始”。
社会上对残疾人士的排挤歧视,一次都太多,但我们期望随通达共融社区教育做得更好,社会对残疾人士可以更了解,更包容,更关爱,他们生活质素和权益保障就可以更理想。
作者陈希隆是香港复康联盟总干事。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