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留住来港人才资金,还需行多一步
来稿作者:徐毅兴
国庆75周年的大日子刚刚过去,在一片欢乐气氛中,香港近月也传来多项令人鼓舞的消息,如重回全球金融中心三甲,并在亚太区居首;在《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中升至第九位,是2016年以来首次重返十大之列;最新各项输入人才计划的抵港人才超过15万人;股票市场更是创下新高…可以说香港无论在吸引力、竞争力、活力方面都交出满意成绩。但为了让这种优势后继有力,尤其让来港人才、资金长期留在香港,还需要针对人才和投资者更友好的政策、更便利的资金流动措施等。
特区政府致力在全球招商引资,抢人才、抢企业、抢资金,无论是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高才优才专才等计划,最终目的均是通过吸引人力财力,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推出半年多以来,已收到逾5,000个查询和超过500宗申请,预计可带来逾150亿港元投资额。而根据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及香港教联会今年7月的问卷调查,在597份回复中有超过七成受访者通过高才通来港,家庭收入在5万至10万元区间的家庭占比最高,达约36%。
这些数字说明,政府成功吸揽的均是目标中的高净值、经济状况理想的人士,但在对这些人才和投资者的配套支援方面,目前政策似乎慢半拍。
一个最实际的情况就是人才和投资者来港后的各项开支,无论大到投资、设立公司、买房租房,小到日常生活、子女教育、衣食出行等都需要资金调配。众所周知,来港的大部分人才来自内地,但现时内地实行外汇管制,内地居民出境时可以携带的人民币现金金额亦有限制。根据资料,内地居民仅在移民时可申请一次性转移其全部资产,但这项政策亦需要经移民局层层审批,手续相当繁复。早前已经有立法会议员关注该问题,指这些困难大大限制了人才将资金投资到香港或成立公司。更进一步,若人才或投资者打算在香港定居,但却无妥善渠道安排资金来港买楼或租楼,那么他们长期定居香港的意欲将大打折扣,岂非变相“赶客”?
有见及此,政府在欢迎人才和投资者来港的同时,应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商讨,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争取提供更灵活的跨境资金措施,便利内地来港人才将资金汇出。例如可为多次续签的人才阶梯式批出资金跨境许可,向透过高才通来港人才推出一次性放宽措施等。此举既可避免资金跨境风险,也可循序渐进满足人才对来港生活、工作和金融服务等的合理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3,000万元投资并不涵盖住宅房地产,但若想吸引高净值投资者长期留港,必不能忽略他们的居住需求。既然如此,政策上何不稍微放宽,预留一定百分比的投资额予住宅房地产。当然,为了防止炒买风气,可限制金额的上限,及买楼目的仅用于自住等。这样既可激活楼市,同时避免楼价过热,更方便来港投资者安居乐业。
香港已经走在由治及兴的正确轨道上,各项德政的成效也将陆续有来,对于可帮助香港更上一层楼的人才和投资者,政府不妨在拥抱欢迎他们时,设身处地为他们著想,谂多一步,行多一步。
作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