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雄|三中全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香港需要把握改革机遇
第20届三中全会于7月18日完满闭幕,当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会议除了提出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方向之外,最重要是带出了“六个目标”、“七个聚焦”及“十四项改革任务”。
来稿作者:张美雄
本次三中全会公报有53次提及到“改革”字眼,是近年历届的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及得最多次,可见是次会议以“改革”为国家的方向主轴。事实上,早于三中全会召开的数天前,长期关注香港的著名内地博客“靖海侯”已发出了文章“香港的改革期待”,当时已见中央对香港“改革”高度期望的端倪。
那么,“三中全会”带出了甚么特别的信息,需要份外留意呢?
在“七个聚焦”中,内容多次围绕在“高水平”及“高品质”等用词,这正是与习近平主席去年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互相益彰。对于生产力模式,我们不单只要求新求变,也要求质。事实上,国家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的出口国,获得的经济效益空前具大,人民也开始踏上小康中产之路,惟以往货物出口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近年,在国家主席习迎平带领下,国家积极推动从“传统生产力”蜕变成“新型生产力”,包括生物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电动车等,当中电动车产业更是短短数年间销量窜上全球第一。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当我们国家在为新兴产业全力拚发展之时,香港实在不能再原地踏步,仍然只靠“炒卖”、“投机”、“房地产”等老本支撑。
香港必须有立的决心、破的勇气去担当改革的先锋
对于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息,香港应何配合把握“改革机遇”? 笔者认为香港仍有多方面的自身独特优势可以发挥,在国家大政策下为香港经济发展注新动能。
首先,香港必须善用“中国的窗口”的优势,继续联通世界,不应在国际上作茧自缚。一直以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建构了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著“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作用,具有高度国际化的独特优势。然而,在近年地缘政治局势突变下,似乎部分西方国家热衷于把香港“去功能化”,企图削弱香港的优势,以此限制国家的发展及崛起。
面对部分西方国家的恶意舆论及战略布局,香港不是要逐一反驳,更应该是强化自身优势,以及发掘新的增长点,主动多加与国际接触及经贸合作发展,包括及不限于只是欧美、中东、东南亚某一版块的国家,持续担任中国的窗口,深化与外商的往来及来港投资,提高全球对香港独特优势的认识,才能使香港成为“说好中国故事”的平台,让世界各国全面了解真实的中国。
其次,香港应把握“一国两制”的自身优点,并发挥至极致。“一国两制”为香港带来税制、普通法、司法制度完善,而客观环境上,香港也拥有大量的法律人才,包括大律师、事务律师、仲裁员、调解员等,即使本人也是一名认可的职场调解员,可见香港这个地方在调解、仲裁、解决纷争服务的成熟以及丰富经验。在面对国际的经贸日益频繁、配合“一带一路”国家重要的发展策略下,香港应在处理、解决国际经贸争议上扮演更大的角色,为深化改革开放作出贡献。
最后,任何一个地方能有效地推动改革和持续发展,不外乎需要“人才政策”的支持。香港拥有五所在国际排名名列前茅的大学,训练了不少专科人才,为科研、创新领域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特区政府在政策上应推动市场的科技企业与大学之间加强互相合作,把学术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除了落实本地人才的培育外,政府也需要继续大力推动“高端人才”的引进,以及不应抗拒海外返港的“回流人才”。三管齐下,才能为国家及香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才。事实上,近年不同地方已积极推动“吸纳人才政策”,以最近香港的深圳为例,对于创业人士供住房保障、学术、保健补贴等。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下,特区政府应把人才政策提升成国家及香港发展的重要战略,只要有足够的人才,才能有底气和胆识把握改革机遇,协助国家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香港力量。
作者张美雄是西贡区议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