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对电动车征高税 中法关系“遇冷”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陈文坪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6日国事访问法国,并与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时指出,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应坚持伙伴定位,坚持对话合作,深化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凝聚战略共识,开展战略协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结束访欧(法)行程后,中国外长王毅在记者会上形容这是一次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提振信心和开辟未来之旅。

媒体也报道,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是把法国当成一个突破口,加剧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分化,减弱美国对中国的围堵。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发表文章题:历史长河中的又一次“中法相遇”——习近平主席对法国第三次国事访问纪实,通篇都用华丽的辞藻歌颂中法过去的友谊,泱泱大国元首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不过,却将法国、欧盟所担忧的一些事项轻描淡写、甚至束之高阁。

外界以为这次元首外交“化解”了中法、中欧之间所“关切”的矛盾。中法、中欧关系将能跨步向前迈进,以此达到催化欧盟与美国之间关系的裂缝。然而,时间却给出不同的答案,事实并非如中方媒体自我宣传般美好。

一个月后,美国总统拜登到法国出席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活动,6月8日也对法国展开国事访问。拜登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时就乌克兰局势、以巴冲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两人随后公布了法美合作路线图,并同意增进合作以制衡中国的经济行为。

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会见拜登后告诉记者,乌俄冲突“有关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他感谢美国军援乌克兰,并指出两国在乌克兰议题上“意见一致,也就是对国际法以及人民自决自由的尊重”。 但马克龙话锋一转,在经济方面,双方讨论了美国和欧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中国商品进口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对中国潜在的不公平做法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这些做法会导致产能过剩,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协调一致采取行动。”

从另一层次来说,马克龙不会因习近平对法国作国事访问而与中方“携手合作,开创未来”,而是会与美国一道,制衡中国“不公平”经济行为。即所谓的“产能过剩”,对不公平的竞争向中方说“不”。

马克龙才送走拜登,欧盟委员会6月12日就宣布,将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征收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而法国总统马克龙是率先表态支持的。

回顾今年4月,马克龙、冯德莱恩联袂访华,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远超外界预期的高规格接待,随团的法国企业也收获满满。这在经济层次上是达到了外交所取得的成果。

但外交不单单是经济的一面,还有更高层次的政治须要表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中方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表示自己是“中立者”,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冲突,也没有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乌克兰领土。似乎告诉全世界,占据他国领土是可以接受的,令许多欧洲国家产生质疑。

德国副总理哈贝克6月21日访问北京、上海,也告诉中方官员,中国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是柏林和北京经济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他说,中国应该明白,德国和欧洲的安全利益已直接受到俄乌冲突影响。

中法建交60年,两国元首也在今年4月、5月分别互访。在迈向下一个里程碑开端之际,两国关系却在这重要分水岭上“遇冷”,可说是令人不胜唏嘘。

回顾过去,法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外交政策上都是独立自主的,也不会靠向美国。法国作为欧盟的老二,在对华政策上都有自身的主见,视中方为朋友。过去多任领导人在对华政策上都获得中方赞许。

但在关键时刻,法国的关切、欧盟的安全受到侵蚀时,中方却以“中立者”姿态来表达意见。马克龙、冯德莱恩多次公开表达中方能发挥影响力,但只能眼睁睁等待而无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初刚访问法国。两国建交60年的关系,令外界翘首以待。一个月后,美国总统拜登同样国事访问法国。美法却联合一体,法国就与美国一道宣布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制衡中国。

无法稳住法国、德国,中法、中欧关系,来到“遇冷期”。从这一点看,习近平访问法国,并没有取得最佳成果。问题出在哪里?或许不难理解。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