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九龙城寨与市建局消灭九龙城
九龙城寨由清朝政府于1847年建成,在英属香港时期变成一座“三不管”的围城,大量多层楼宇在没有政府监管下,如雨后春笋般在寨城内兴建。密集楼宇内有黄、赌、毒以及无牌牙医等。1987年港英政府与中国政府达成清拆寨城的协议,并于原址兴建九龙寨城公园。
由郑保瑞执导的《九龙城寨之围城》电影,引起极大回响,截至搁笔时,香港票房已达7,000万、内地票房5亿。商业市场上取得成功,并引起社会大众对旧香港的怀缅,甚至乎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表示正与电影公司商讨保留部份场景,放置在适当地点供旅客打卡,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一个像主题公园一样的旅游资源。这当然是一个好建议,就像香港人说“有好过无”的那种好。
事实上,九龙城寨的那个老香港已被政府一手消灭。霓虹光管就是由屋宇署以结构安全为由的建筑条例所消灭。屋宇署于2018年发出999张招牌清拆令,2022年増加至1,119张。 香港缺乏正常的技工教育,技术没有传承,导致霓虹光管这种技艺在香港失传。老香港基本上被香港政府慢慢消灭,政府1972年起停止发出大牌档牌照和小贩牌照。亚洲最古老的街市之一,有160年历史的嘉咸街街市,随市建局的重建项目,应该在十年之后完全消失,就是因为政府不重视小贩市集、不再发小贩牌。
香港目前面对最矛盾、最尴尬的情况是,一方面宣传香港是旅游城市,另一方面又把香港最具旅游特色的东西拆掉。霓虹光管拆掉、老区拆掉、历史建筑物拆掉、小贩消失了、大排档消失了。只是做一些短期模式的市集,例如为期几天至几星期的“18区日夜都缤纷”市集,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市集;因为这是短暂式的旅游热点。大家经常到日本、台湾,因为那是真真实实、落地生根的市集和夜市,有着当地的独特文化特色。
看看九龙城寨,大家在歌颂九龙城寨,赞九龙城寨有香港精神。但实际上,市建局正准备将整个九龙城消灭。九龙城旧区将会面目全非。市建局的“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发展计划”将九龙城旧区变成另一个圆方、大型商场和豪宅。当中具36年历史的九龙城街市将会清拆,很多泰国、潮州老字号店舖亦被收购收地。市建局向受重建计划影响的业主发出收购建议,提出以实用面积呎价14,599元收购。2023年市建局向深水埗兼善里/福华街发展项目内的业主建议收购呎价为16,022元,九龙城的收购呎价比深水埗低9.1%。
市建局用这种大兴土木的重建模式进行大型工程,建筑成本当然会高。在项目中获益的当然是办大型基建的顾问公司和建筑公司,小市民并没有获益。当然可以是双赢的,只要重建方案有板有眼,合理、有系统,既能保育、也能令发展商和设计顾问公司获益,皆大欢喜,不是很好吗?可惜市建局只会拆楼,只用消灭的方法重建,花墟道如是、囍帖街如是,观塘裕民坊亦如是。
九龙城有什么魅力?九龙城有小泰国之称、泰国菜馆临立。居住在九龙城的泰国人自2002年起自办泼水节活动,但2024年在贾炳达道球场举行的九龙城泼水节,参加者需要“攞筹”、限时45分钟,而且只限在指定区域内泼水,气氛不够,皆因政府管得太死。蔡澜先生介绍九龙城潮州杂货店。
蔡澜先生能点石成金,他介绍过的美食都会成为小红书和内地游客追捧的对象。蔡澜是潮州人,若果要兴建一座蔡澜纪饮食文化馆,选址必然是在九龙城。九龙城有多间潮州菜馆被电影公司取景拍摄,例如《再见阿郎》的创发潮州饭店、《鎗火》的乐口福酒家、《PTU》的方荣记火锅。这些餐厅都在杜琪峰的电影世界里出现,都是香港的流行文化资源。可惜香港主流建制并不喜欢香港旧事物,他们喜欢来自西方的消费文化、艺术投资文化。
香港电影很可怜可悲,在西湾河的香港电影资料馆,楼面总面积约7,200平方米,而M+博物馆楼面总面积为60,000平方米,电影资料馆规模是M+的12%。对比起香港电影半世纪的影响力,香港电影资料馆小得可怜,不成正比。这种做法不合理和不正常。
香港的历史正在被消失,在YouTube的“文隽讲呢啲讲𠮶啲”频道,文隽先生口述香港电影历史,很努力地透过他个人有限的资源去纪录。但是本来应该负责纪录流行文化的“机构”“体制”又去了哪里呢?现在香港建制最需要做的是重新认识如何保育,参考法国、日本、内地、新加坡去做保育。现在因为电影掀起九龙城寨一股热潮,大家就一窝蜂去谈论,但是大家要认清一个现实,就是市建局正在消灭九龙城,消灭九龙城十分可惜,因为九龙城本应是香港文化回忆的一个重要部份。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