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为港带来更多贡献国家契机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龙子明

中国嫦娥六号任务5月3日在文昌发射中心启程,开启月背采样返回之旅。在此次任务中,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团队设计的采样器,将采集到人类第一抔来自月球背面的土壤。容启亮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理大团队为此嫦娥六号探测器设计和制造的有两个采样器、两个近摄像机,分别应对采取较松软的月壤和较有黏性的月壤。容启亮教授表示,希望能申请到嫦娥六号采样回来的月壤,研究里面对人类有益的物质,为人类认识月球和太空作出新的贡献。

三十多年间,容启亮领导的团队相继研制了“相机指向系统”、“月壤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火星相机”等多项精密太空仪器,这些重要科技成果被用于探月工程的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和六号,以及火星探测工程的天问一号,为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航天梦打下深深的香港印记。

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是香港唯一参与国家深空探测重大工程的科学家团队。“开物成务,励学利民”,这既是港理工的校训,也是该校的科研侧重点。容启亮称,港理工一向都是以实用为主,我们也做很多基础的研究。不过基础研究你做得差不多了,就要看看到底那些研究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处、好处。

早年从英国学成之后,容启亮一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工业自动化及管理领域研究。三十多年间,他勇于创新探索,相继研制发明了“相机指向系统”、月壤“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火星相机”等多项精密太空仪器。这些重大科研成果被运用于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和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为中华民族“上九天揽月”的“航天梦”助一臂之力,也在人类深空探测工程史上留下深深的香港印记。

沉醉航天事业三十余年,容启亮一路追星辰,不仅取得硕果累累,也成为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如今,他被冠以“香江探月问天第一人”的美誉,实为当之无愧。作为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航太“老将”,容启亮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他自豪地说,能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感到非常光荣。

2022年,国家宣布正式展开第四批预备太空人选拔工作,并首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选拔载荷专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这让香港市民有机会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以及对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认同。

航天科技并非单一领域,而是不同领域的结合。很多人以为航天就只是天文,其实航天包括天文地理,以及很多不同的工程领域,甚至是管理、品质控制的领域。而在以上领域,香港有其优势,高校人才是其一。科技发展得好的湾区,都是由很多所大学支撑,而在粤港澳大湾区里,香港的大学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大湾区发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

即便年过古稀,容启亮仍在探索未知深空。他称,仍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而答案的寻找,有赖一代代科研人员攀爬天梯的坚毅、手可摘星的勇气。在容启亮看来,航天事业不只要一代一代地传承,还要一直有创新,要有带著兴趣去探索的能力。

香港具备优秀的基础科研实力,在政产学研多方努力下,科研领域也是人才辈出,拥有很多蜚声国际的科研人员。在航天领域方面亦不乏本地大学科研团队屡次参与国家航太任务,取得不错的进展。特区政府在推动两地科研力量结合的同时,亦应注重培养属于香港的航天实力,尤其是要在青少年群体中种下一颗“航天梦”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可以慢慢“开花结果”。

香港一直关注著国家航太事业的发展,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在香港举行的讲座、“‘时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话天宫”等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间反响热烈,激发了许多学子对航太领域的兴趣。

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意味著国家在航空事业发展道路上又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这也将为香港科研人才带来更多投身国家建设的契机。香港的航天科研人员应发挥好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借助内地的实践成果研发更多“香港制造”的航天技术,并将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成就推向世界。

作者龙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兼永远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