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告别小三BCA 告别不了操练文化
本周四(6月22日),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学发出通告,交代下学年全港性系统评估安排,当中只列出小六、中三的考试日期,小三BCA不在其中之列。有论者推测,教育局或于下届政府取消小三BCA。可以说,全港性系统评估造成学生过度操练等问题,政府自然有责任修补漏洞,若问题难以修正,取消小三BCA也是合理之举。然而,政府过去也曾推出许多减轻学生压力的措施,却成效不彰。政府必须探寻问题根本,不然,过度操练的问题只会以不同形式,持续困扰学生、家长。
评核方式不断变 操练文化丝毫未变
下学年或取消小三BCA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家长都松了一口气。但是,取消了小三BCA,过度操练的问题是否就能解决?香港历年来的教育改革,不多不少都针对操练文化问题,试图为学生与家长减压,教育界与香港社会对此已讨论了几十年,只是过度操练的问题,始终挥之不散。
在1977年以前,由于官方、资助中学学位有限,学童要通过升中试考核,才能够获派学位。在港督麦理浩上任以后,他推出九年免费教育,升中试失去意义。然而,由于仍要检定学校水平,辨别学生能力以作学位分配,教育司由是设立学能测验,以取代过去的升中试。
学能测验的设计和升中试有异,其与课程没有直接关系,按理说,学生不必为考试进行太多额外操练。然而,因为测验关系到中学学位分配,以及小学的水平表现,操练文化仍是挥之不去;原意为学生减压的学能测验,最终却令学生饱受操练之苦。在2000年,政府终在社会批评声浪下,取消学能测验。
深思操练诱因 社会要对症下药
在学能测验停止后数年,政府又提出TSA,原意亦是评估学生、学校的水平,以找出学生的强项、弱项,借此改进教学,并不是为操练而设,但随着制度异化,操练文化又再以TSA“借尸还魂”。由于TSA的操练问题惹来社会反弹,政府又再将TSA改成BCA,试题设计亦作出一定改良。
但回顾香港的教育改革历程,评核的形式虽然不断改变,但为学生减压的政策最终却成为了压力的来源。个中底因,除了是政府监察不力,还有香港的操练文化根深蒂固,一时难以革除。这令人忧虑,在废除小三BCA后,香港教育的操练文化是否能够改变?还是一如升中试变学能测验、学能测验变TSA、再由TSA变BCA,不断循环,以其他形式继续操练学生?
可以说,对于BCA的问题,政府除了要改革制度外,更加要深究操练文化的成因。须知,社会所以存在“怪兽家长”,逼令学生操练补充练习,除了因为望子成龙的心态之外,更根本的原因是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单一,年轻人要出人头地,就要读好小学、升好中学、再挤进大学“神科”,才可以找到好工;若学生前途要有保障,便要入读名校,也要在公开试取得高分。在这大环境下,学生操练的情况难以避免。
虎爸虎妈心态要改 政府为年轻人拓新出路
故此,若政府取消下学年的小三BCA,只不过是改革的第一步,政府亦应以实际行动,对实践愉快学习的学校提供更多支援。在TSA风波过后,主张愉快学习的学校吸引了不少家长报读,当中包括了两所位于观塘的“短命小学”。若然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水平获得公众肯定,政府不妨对其提供更多支援,为家长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选择,逐渐改变香港的教育文化,也向公众证明愉快学习的成效。
但不能回避的,是社会以至政府,亦要思考造成操练文化愈演愈烈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家长、学校、教师,除了要深思不断催谷学子、揠苗助长的“虎爸虎妈”心态外,政府更应积极推动多元化的产业政策,为年轻人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才有望从根本上处理操练文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