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罗致光入阁 政府泛民大和解?
候任特首林郑月娥的问责团队正式亮相,一如外界所料,出身自民主党的罗致光担任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成为新班子中唯一一个“外援”。公众关注的,固然是林郑月娥邀请泛民政治人物入阁,能否改善政府与泛民主派的关系。然而,如果安排泛民人士出任局长便以为可解决问题,则未免太乐观了。
泛民人士入阁 不代表施政无阻
在今届问责班子中,罗致光是一个备受触目的局长。但是,泛民入阁其实早已并非新事,运房局局长张炳良、环境局副局长陆恭蕙,也是泛民出身,至于新闻统筹专员冯炜光,亦曾经是民主党成员。
不过,罗致光入阁,对泛民人士出任政府要职,确有一些积极意义。因为如张炳良在2012年加入梁振英的问责团队之前,他早在2004年已经退出民主党,多年来都是以学者身份示于人前;陆恭蕙更早在2000年退出政坛,改为成立智库,由她创立的民权党更已经解散,成为历史;至于冯炜光在民主党时已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退党时只是一个区议员而已。
相比之下,罗致光的泛民色彩则更为浓厚,他自民主党创党以来,担任副主席和政策部部长等多个党内职务,更被视为民主党的“大脑”,对民主党的政策倡议主张,深具影响力,而且他在获得任命成为劳福局长前的最后一刻,才退出民主党。可见对于林郑月娥而言,以至对问责官员拥有实质任命权的中央政府来说,是否具有泛民主派背景,未必是加入政府担任要职的禁忌。
兑现当选承诺 建立恒常沟通机制
罗致光入阁后,有人认为这将有助政府在重大决策“箍票”,拉拢民主党派支持,但这个想法可能流于一厢情愿。因为罗致光加入政府后,他的身份就有本质上的改变,成为了一个问责官员,而各个泛民政党包括民主党,则肩负著向官员监察、问责的责任,两者矛盾难免。这就如泛民在南丫海难、高铁一地两检、公营房屋供应短缺等问题,屡屡紧咬“老朋友”张炳良不放,冯炜光更常常与旧党友笔战。因此,罗致光加入政府,或许对政府与泛民主派改善关系有一些帮助,但作用恐怕有限。
因此,林郑月娥若有意修补政府与泛民之间的关系,树立施政新风格,应该要再想想办法。一方面,林郑月娥在当选宣言称“建立恒常的沟通机制,为行政立法关系打好基础”,这正正是现届政府最为不足的地方。毕竟立法会有一半议席是直选产生,而且泛民主派的直选得票比例占约半数,代表社会上相当大部分市民的声音,惟梁振英与泛民事事斗争,才导致彼此关系破裂,令议会沦为政治“斗兽场”,拖慢施政,添加社会戾气。如果林郑月娥兑现其承诺,和泛民主派建立恒常的沟通机制,将为修补行政立法关系,踏出正确一步。
广邀贤能只是基本 吸纳民意更加关键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林郑月娥应该广纳言路。在酝酿政策初期,已经要吸纳包括泛民主派的意见。这不是单单在一些咨询机构中,委任来自泛民的成员,而是整合他们的意见于具体政策之中,令泛民主派──以至泛民主派所代表的社会民意──成为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其中一个重要持分者。否则如林郑月娥在担任政务司长期间领导的扶贫委员会,纵有不少来自泛民的代表,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却排斥来自泛民的意见,令整个扶贫政策的讨论陷入没完没了的争拗,沦为政府、泛民、社会多输的局面。
现届政府遗留一堆“旧”问题,政制矛盾、资助房屋供应落后、工时争议、取消强积金对冲、还有罗致光关心的税制检讨、人口老化等等,不一而足。新政府矢志要展现“管治新风格”,吸纳各方人才入阁只是第一步,究竟能否延续下去,革新施政,还看林郑月娥如何伸出橄榄枝,重建政府与泛民主派的良性沟通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