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只是去泡沫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本港楼市持续受压,部分人看得悲观,个别业界说得哀鸿。瑞银刚发表的《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报告却指出,香港楼价仍然“估值过高”,现在只是脱离了“泡沫风险区域”。

香港楼价上涨但市民收入停滞不前,不吃不喝22年才能上车等,瑞银说的都不是新鲜事。楼价从高位回落一成多是事实,但从来都只是一部分的事实。任何有关楼价的讨论,都不能脱离、不看市民的收入或者负担能力。

政府每季发表的经济报告都包括市民的置业负担指数,比起瑞银的数字相信更贴市。这个供款与入息比率在今年第二季已升至75%,远高于过去20年的51%长期平均数。所以本港楼价在这一年的调整后,虽然脱离了“泡沫风险区域”,但仍然“估值过高”。

一些人从早到晚都在要求政府撤销“辣招”,搬出财富效价、拖累消费等理由,通常都是从私楼业主和地产相关业界的角度出发。但他们很少会从未买楼、想“上车”的市民角度看,指出楼市调整也是令他们较容易置业的机会,(虽说较容易,但仍然要昂贵首付和按揭供款),更遑论置业成本减轻之后,可用于其他消费支出的能力相应增加。

香港五成住户住在自置居所,另外一半人居于租住单位。两类市民的需要都要回应、利益需要考虑,不可能只择其一。李显龙上个月国庆施政讲话的其中一个可敬之处,在于他知道在每一个申请到组屋的新加坡人背后,也有20个买不到组屋的国民感到沮丧。缔造一个公平、成果普惠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政府——不分中外——的使命。

楼价节节上升的十几年,的确不少香港人因而致富,甚至足以在近年移民海外、提早退休,但同一时间多少人沦为“输家”、赔上了生活环境和质素?香港的舖租、写字楼租金同样升了不知多少,商舖投资者或许转手赚几成,但开店做生意、想创一番事业的小市民,多少又因为这而喘不过气?铜锣湾东角道地舖的呎价跌了七成后仍然高达14万元,业主为求合理回报,租金怎能不至少廿万起计?

这是香港,这是特首李家超在下月施政报告中要回应的问题。政府前几天回应《世界经济自由度2023年度报告》时,仍然自诩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供雇主按实际需要申请输入劳工,填补劳工市场所缺乏的技能,维持本港的竞争力和发展需要”。或许官员应该“落区”问一问小店负责人营商环境是否良好,问一问基层劳工他们的收入和就业前景有没有改善。行会成员、立法会议员除了呼吁“撤辣”、搞夜经济之外,更应该对于香港经济去泡沫化、发展成果普惠贡献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