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港产片、合拍片 真要分得那么细?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于4月9日举行,在五部获提名最佳影片的电影中,只有《点五步》属“港产片”,其余均为“合拍片”。在此之先,已有不少论者批评合拍片大行其道、港产片已死云云,惟此说无疑是贬损香港文化,若然我们认为香港文化是瑰宝、有其价值,为何不能藉合拍片将香港文化推而广之,甚至以香港文化影响内地?

延伸阅读:【香港电影金像奖】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完整提名名单

+6

固守香港市场 难出产大制作

事实上,随着香港内地市场此消彼长,香港电影要兼顾内地市场、寻找内地投资者,以获取更多资金、收入,已是大势所趋。纵然资金多寡与电影质素无绝对关系,但不容否认的是,资金是拍摄电影不能缺少的一环,其关系到电影工作人员的待遇,也有助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平。

过去杜琪峰在接受访问时指出,一部电影若要回本,投资额只能占票房三成左右,就是说一部投资额达三千万的电影,票房需达一亿。然而,观乎香港历年票房,只有五部电影票房逾亿,而且五部电影均非港产片,若然电影人只着重香港市场,则难以拍摄大制作。电影人为争取更多资源,将目光转移到庞大的内地市场,也是合乎情理。

《毒战》虽然大部分的取景来自内地,拍出来的效果却完全像一出香港电影。

内地资金香港口味 有何不可?

无可否认,在合拍片的制度下,的确出现部分中、港两地皆不讨好的作品,然而,当中亦不乏以内地资金拍出香港口味的佳作。举例说,2011年上映的《桃姐》就是合拍片,电影讲述的是本土味道甚浓的马姐故事,最终《桃姐》在各大电影节屡获殊荣,电影主角叶德娴更凭此作夺得威尼斯影后。

另一显例,就是杜琪峰的《毒战》,电影是以天津为背景的公安故事,惟正如不少影评人指出,电影充满香港味道、保持杜琪峰的一贯风格,更有内地影评人指出,《毒战》突破了内地的警匪片风格。由此观之,只要本土故事说得动听,具一定质素,也能获得内地片商青睐,香港电影人不一定为迎合内地市场而委曲求存,更可以运用本土元素,影响内地电影风格,将港产片的特色发扬光大。以至今届获提名最佳电影等多个奖项的《树大招风》,也有内地片商参与,同样被视为“港产”的优秀作品。

延伸阅读:【金像奖.2017】《树大招风》大奖呼声高 新演员新导演抢滩

目前刚开拍不久的《明日战记》,黑仔终于有机会和偶像刘青云及古天乐合作。

香港市场单一 难容新颖创作题材

固然,有不少影人、影迷仍抗拒内地市场,就是因为内地的电检制度严格,局限创作自由,例如当年《无间道》在内地上映时,就因为片中奸角在结局逍遥法外,而抵触了内地电检制度“邪不能胜正”的法则,导演需要修改结局,电影才能在内地上映。可以说,内地的电检制度固有待开放,应该给予电影人更宽广的创作空间,但在另一个角度看,香港又真的拥有绝对的创作自由吗?

香港的政治禁忌固然比内地少,然而,由于香港的市场狭窄,令电影人的创作处处受到掣肘,例如本土拍摄的科幻电影就每每沦为票房毒药,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投资者,令制作资源紧绌,本来需要用到大量特技的科幻片,只能“限米煮限饭”,影响摄制水准。就像在2002年上映,由香港本土科幻大师倪匡小说改篇的《卫斯理蓝血人》,纵有刘德华、舒琪等著名影星演出,票房也只有九百多万,成绩平平,故港产的科幻片一直不多。

更何况,科幻片的成本高昂,若然只着重香港市场,实难以负担起亿万制作费,若然有中国的庞大市场支持,则能有较充裕的资金拍摄高质素电影。在本年初,古天乐就开拍成本逾三亿的科幻片《明日战记》,电影的效果、质素如何,仍属未知之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若然电影只著重香港市场,要拍摄三亿巨制,简直是天方夜谭。

内地电检制度纵严苛 港人智慧足以游刃其中

再说,有部份在香港被视为敏感的题材,内地片商反而不视为敏感,香港的电影人更可以运用内地资源,批判香港社会的不公。就像《窃听风云3》,其涉及敏感的“官商乡黑”议题,却获多间内地片商投资,在内地的票房更逾三亿,成绩颇佳,口碑在中港亦不俗。可见,固然内地的电检制度严格,但存在不少供香港人游刃的空间。

近年来,中港矛盾炽烈,每逢涉及中资、内地市场,部分香港人都甚为戒惧,甚至视之若洪水猛兽,惟这不过是对香港文化没信心的表现。在多年以来,香港文化对内地影响甚深,在国际间声誉亦佳,香港人不应划地自限,囿于香港市场,而是借此机遇,将香港文化推而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