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佣与香港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无线剧集《金宵大厦2》近日引起争议。演员黄婉华在剧中饰演菲律宾外佣,涂搽了深色皮肤及说带菲腔的英语。她的演出虽然赢得不少赞赏,认为几可乱真,但却有意见认为这涉及歧视和侮辱。无线回应时“强调绝无意在任何节目中表达不尊重或歧视任何国籍,并向任何可能受此事影响之人士表达歉意”。

在法新社的报道中,家政工人兼国际移民联盟主席Eni Lestari表示外佣经常面对歧视,这件事对她们并不尊重,中菲演员Sabrina Man则指家佣为香港贡献良多,剧集的做法不尊重她们和菲律宾人。她亦向本地传媒表示最好的做法是找菲律宾演员饰演外佣,“剧集有侮辱和丑化成分,有种族偏见”。

歧视丑化抑或如实呈现?

但另一方面,黄婉华据报花了三、四个月学习菲律宾话,亦向外佣学说菲腔英语,正如无线的声明所述般“以专业和精湛的演技,成功刻划出这个角色”。有市民也认为若然没有合适的菲籍演员,由华裔演员模仿外佣的肤色及口音,也只是正常地呈现外佣。对于他们来说,关键在于菲律宾外佣的外表及口音是否如演员所饰演般,若然外佣普遍也是深色皮肤及英语带口音,那不算是歧视或丑化。

诚然,外佣是否通常为深色皮肤以及英语带口音,的确是需要弄清楚的事情。若然情况非此,那么相关的做法无疑是成见,或许就好像以为华人必然有某些面部特征那样。但若然这样的确是常见的外佣,如实呈现又是否歧视和丑化?换个角度,演员如果从衣着、打扮及行为举止等模仿行乞者,又是否歧视和丑化?或者如果欧美演员为了饰演耶稣,搽深肤色以切合巴勒斯坦、地中海东岸的常见肤色,是否歧视和丑化?

外佣在香港社会是否弱势?

论到歧视和丑化,其实这些都关乎社会观感以及当事人感受,亦即是要放回社会背景来理解。正如外佣组织代表评论此事时,提及外佣经常面对歧视,这似乎意味着问题不只在于扮演菲佣,而是社会本身对菲佣的态度不好。也就是说,若然个别群体在社会上没有受较差的待遇的话,如实扮演他们未必构成歧视和丑化;但若然他们本已为社会弱势,扮演即使如实,也可能被作负面理解。若然如此,那么我们的关注点便应该超越个别剧集和演员本身,而去了解菲佣在香港的地位和待遇。

一方面,有时可见市民投诉外佣的操守,例如不顾合约“跳槽”等。但另一方面,好些外佣却受到雇主的剥削,例如没有足够休息空间及假期。一方面,香港在疫情期间出现外佣荒,外佣叫价甚高,好些市民难以负担。但另一方面,外佣的最低工资保障低于一般工作,往往只能支取四五千元薪。种种矛盾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结构问题所衍生。香港家庭的经济负担庞大,双职常见且工时长,因而对外佣过度依赖,但与此同时没有足够的空间条件、劳工保障等,结果华人和外佣群体的隔阂渐厚。若然我们关注外佣被歧视或丑化的问题,便不能不从此等根本矛盾入手,缓解社会张力。在此复活节长假、但外佣不享劳工假的四天,或许我们可以反思更多。

至于有没有菲律宾演员可以饰演外佣的问题,也叫人想到香港的国际性。香港作为国际都会,自诩能吸引各国人士来港生活,但谈到外籍人士的时候,一些人想起的往往只是欧美,而没多想到例如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但就好像同样自诩文化多元的美国,他们要找华人以至各种族裔的演员绝不会困难。香港规模虽小,但能否做到真正的种族平等而共融,吸引所有人才在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