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隔空发豁免打针纸 折射远程诊症漏洞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近日有已离港的西医被指应病人要求,在未经诊症及检查病历的情况下“隔空”发出豁免打针证明书。警方在周四(17日)交代案情,以涉嫌“串谋伪造文书”拘捕诊所护士和负责人,并追缉涉案医生。此事除了涉及伪造文书,亦带出远程诊症的漏洞,值得医疗界别和政府注视。

警方早前接获线报后,派员乔装求诊者到诊所。当时诊所并无医生,而探员在付款后,获护士发出一封印有医生名字及签署的豁免证明书,而在过程中探员亦未曾与医生见面。根据诊所纪录,诊所在“疫苗通行证”计划公布至今,已签发数百张豁免证明书。该医生早于去年6月离开香港,但诊所一直运作,有时会做网上会诊。

警方调查重点是伪造文书,而社会更应看到事件揭示另一个医疗范畴的问题,那就是因应远程医疗普及,本地注册西医能否在境外诊治本地病人,其实存有灰色地带。

2月24日,本港实施疫苗通行证,市民进入商场、街市、超市及食肆须先扫安心出行及随身有针卡证明。青衣城的商场通道一连至少张贴了15张安心出行二维码。(梁鹏威摄)

法例或未及追上时代

根据《医生注册条例》第19A(1)条,任何居于境外的注册医生如已停止在香港执业,或已停止在香港执业,则可向注册主任申请将其姓名从普通科医生名册本地名单转移至非本地名单。而根据第19A(5)条,如这些境外医生返回香港并恢复在香港执业或在香港执业,则须向注册主任申请将其姓名从非本地名单转移至本地名单。然而条例对“执业(practice)”的释义,仅称“包括对任何形式的疾病的诊断,不论经如此诊断后是否予以医药治疗或施行外科手术”。那么随着远程医疗日趋盛行,医生本人若身在境外向香港病人进行诊断,并且留有人手管理在港挂名诊所,他们是否仍能继续视为留港“执业”?

医委会在2019年发给业界的《远程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规管透过电信系统从事医务执业并向患者远诊断及治疗的行为,当中指明仅需要至少一方在香港。该指引要求医生遵从病人所属司法管辖区的医疗相关法例,又指医生违反指引可能会受纪律处分,惟该指引并非法律文件,又表明未有授权批准医生在境外诊治,故此对市民的保障始终有限。

医委会已经就《远程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澄清,医生先与病人面对面诊症后,再进行远程医疗,仅属建议,非硬性规定条件。在抗疫阶段下,不会抵触。(资料图片 / 欧嘉乐摄)

病人遇事故难追究

这个问题是重要的,因为医生不在香港,万一出现医疗事故,病人要追究就有麻烦。即使医委会将失德医生处分甚至除名,但医生只要不回港,医委会难以再跟进。这个情景较港人找外地医生诊症更糟糕,因为如果他们找当地注册医生诊症,至少在出现事故后,病人可以知会当地医生组织或有关当局进行调查。

另外,就着注册范畴,法例赋予医委会在医生在四个月内无确认医委会挂号信就可以除名,但如果信件一直有人代为接收,会方就难以知道这些医生离港与否。医委会未来应主动安排人手调查注册医生有否实际留港执业,而且当局也可以要考虑为离港满一段时间却未申请转移名单的医生加入法律后果。

善用远程诊症须完善规管

无论此案件的调查结果如何,从正面角度看,医疗界别需要加快讨论远程医疗对规管的影响。远程医疗运用得宜,可以促进跨地域诊治,集合各地医护精英诊治病人,前提是制订清晰指引和相关法例,维护医护和病人权益。

新冠疫情严峻,接种疫苗是减低重症死亡风险的最简单有效方法,医生更要以身作则、秉持专业,切勿滥发证明书,增加市民染疫的健康风险。不滥发滥用证明书,亦是令真正不适合接种的人安心,毋须被误会逃避责任。市民亦要放下疫苗犹豫,不要误信针对疫苗的虚假失实资讯,为逃避打针而求豁免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