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坛.周文港|务去“与病毒共存”心态 “动态清零”才是正道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早前表示,中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清零政策逐渐成为经济“负担”,对中国和全球经济复苏造成影响。她认为随著更具传染力的变种病毒Omicron出现,意味著清零的封锁措施难有成效,而且在封锁措施下不仅对中国经济造成负担,甚至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也造成影响。笔者对此非常惊讶,这项评论不但缺乏逻辑和事实根据,更加对中国国情尤其医疗承受能力缺乏了解。过去两年多,欧美一些国家提倡甚至实践“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政策,令他们的国家疫情一发不可收拾至达至灾难或紧急状元级别;试问如此水平,又如何能与中国“动态清零”的成功策略比较?本港最近也有专家和政客表示香港需要考虑“与病毒共存”,这种言论,笔者认为非常危险,不但会令香港医疗系统无法承受,会令香港长期无法与内地通关,其后果是全社会都无法承受。

来稿作者:周文港博士

确诊和死亡数字的高低
最能见证谁最重视生命和人权

事实上,西方社会无论是经济上或是国民健康上,已为“与病毒共存”的政策付出沉重代价。美国至今已累计有7,220万宗确诊,87.1万人死亡。英国至今已累计有1,600万宗确诊,15.4万人死亡。这种“汰弱留强”的局面,难道是我们愿意见到的结果?反观中国,目前累计有10.6万宗确诊,4,636人死亡;从数字上很明显能够见到,国家“动态清零”策略的成功,也是最为重视国人的生命。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下,中美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经济增长上。2021年,中国GDP增长8.1%,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人民币;OECD预测美国同期只能达到5.6%。不少研究都指疫情令中美经济差距收窄,中国未来会比之前预料的更快追上美国。

回想2020年初,很多西方国家认为疫情不会有多大影响而选择不作为,相关西方国家领袖更加选择不接种疫苗直接确诊躺平,结果引致疫情大爆发,死亡率一度高达10%。西方国家的例子已经清晰说明,如果任由病毒传播,防疫成本将会更高,不仅会对居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还会造成医疗系统不堪负荷甚至瘫痪,从而出现灾难性现象。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爆发,更需采取长期封闭措施,导致经济活动长时间停工停产,并产生多重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大其危害性。西方有关国家已通过自身实践证明“与病毒共存”并不可取;仍然提出相关政策的专家和政客是何用心,需要全社会加以谴责。

贯彻落实“动态清零”措施
切勿流于口号

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目标,是以阻止疫情扩散为目的,“动态清零”有助减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何为疫情防控“动态清零”?根据国家卫建委相关专家解释,“动态清零”策略不是“零感染”,而是指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动态清零”策略是出现本土病例时的一种防控策略,从卫生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视角来看,相较于新冠病毒感染后再治疗,并非成本过高,而是一种低成本的做法。从科学防疫视角来看,鉴于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只有秉持科学态度,及时采取严格隔离、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排查等措施,才能切断病毒传播链和有效控制疫情。

正是因为中国奉行科学的抗疫政策,各地才不断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使得企业得以尽快复工复产重回正常状态,亦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成为疫情下全球抗疫物资和新冠疫苗的主要生产国和提供国,犹如全球疫情大流行中的一艘诺亚方舟。中国之所以采取“动态清零”策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当作第一要务,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从政者负责任治乱态度。

坚持“动态清零”政策
才能及早重见光明

香港要重振经济,就要跟得上国家“动态清零”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香港全球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9.3%跃升至2020年的51.8%(42,480亿港元)。自1985年起,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自1982年起,内地一直是香港的最大货物供应地。在2020年,香港自内地进口的货物总值达 19,235 亿港元,占香港进口总额的45.1% 。在 2020年,内地是香港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吸纳了价值达221亿港元的港产货物,占香港本地出口总额的46.6%。以上数据已清晰显示,选择与内地尽快通关,是现实必然,也在符合香港和国家的利益。

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发表新春致辞提到,香港要有坚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历史自觉。机遇条件前所未有,但还要有乘势而上、稳中求进的历史主动。要做到相关目标,首要工作就是要落实和跟上国家“动态清零”政策,为“通关”工作做好全面准备。

清谈“与病毒共存”误国误港,坚定落实“动态清零”策略中每一项科学而且已有成功案例在前的环节,才是为国为民。

作者周文港博士是立法会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