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称呼防疫国策“始作俑者”不当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四(1月27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向传媒称特区政府防疫策略是要“尽快、尽力切断病毒的传播链,从而达致动态清零”,可是后来回应记者关于“动态清零”定义的提问时,她又表示“动态清零”其实是一个内地的策略要求,甚至还称自己非此一概念的“始作俑者”,所以无法为当中“动态”二字给出任何权威性解释,又同时补充指“无谓太计较用何形容词”。

去年12月11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解释,“动态清零”防疫策略的内涵为“一旦发现病例,快速采取公共卫生和社会的干预措施;主要运用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有效救治患者,防止轻转重,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并且强调“动态清零”与“零感染”两者不是同一回事。港府虽然为本地防疫策略采了取同样名称,却始终没有向公众作出类似解说。

林郑月娥公布新抗疫措施。(郑子峰摄)

“始作俑者”多指贬义

林郑月娥今次用“始作俑者”来形容提出“动态清零”防疫策略的人,该词出于《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普遍理解该句意思是孔子批评最初创造陪葬人俑的家伙应该断子绝孙。接着孟子解释背后原因是“象人而用之”,亦即人俑作用是要象征殉葬,认为此举轻视了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借此推演“使斯民饥而死”犯错程度更为严重。因此至少从孟子的角度来看,“始作俑者”一词无疑属于贬义,而现代人绝大多数用法亦是如此。

当然历代文史学者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句意的解读尚有争议,但政治人物日常发言明显不属于该类学术讨论范畴,因此措词应该尽量使用当下主流理解才对。前台湾总统陈水扁在2006年5月误用“罄竹难书”一词描述环保志愿工作者贡献,时任教育部长杜正胜则试图旁征博引为其解话,结果只是令得涉事人等更形尴尬。我们希望香港之后不会有人跳出来说什么“始作俑者”兼有中性、褒义,从而酿成港版“罄竹难书”事件。

“动态清零”不难理解

另一方面,对于熟悉内地社会政策的人来说,“动态清零”一词根本不难理解,它的源起亦非为了描述防疫策略。十余年前中国各地要促进城镇里全部成员失业的“零就业家庭”回到劳动市场,那时就已开始用上“动态清零”一词,即使直到近年依然这样,譬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的讲话便多次谈及要让“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只是这边的“清零”意指“清除零就业”,而不是现在防疫范畴的“清至零个案”而已。

在促进就业的语境之下,“动态清零”正像当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所说那样,主要是指“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因为消除失业本来就不可能一劳永逸,难免总有个别家庭成员会在某些时间无法顺利就业,政府只能尽早给予帮助。防控疫情传播也是相同道理,人类史上至今仅对天花病毒做到完全“清零”,其他传染病严格来说都是不同紧急程度的“动态清零”。

无论如何,行政长官使用“始作俑者”形容“动态清零”防疫策略的提出者,如果不是她中文水平或国情认知不足的话,那就难免令人产生一种批评中央政策的感觉。固然在“一国两制”良好运作的前提之下,香港与国家可以有不同社会制度以至防疫策略,然而特首本人假若未尽认同或者理解中央某套政策,却又坚持继续放在香港执行的话,这恐怕就变成盲目跟随、不求甚解,欠缺特区首长应有的自主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