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各自发展方是稳定两国关系的上策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中美两国元首的对话日前终于举行,为美国总统拜登自今年1月上任以来首次与中国领导人的直接对话,外界自然关注是否能够为中美两国近年紧张的关系降温。会议结束后,中国媒体普遍报道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至于西方媒体的评论则倾向指出“两国是次对话并没有任何具体突破”,并认为问题关键都将继续落在“如何避免擦鎗走火的冲突升级”。

两国媒体重点落在不同位置,自然是因为两国在价值观上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尤其是中国把注意力集中放在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反映领土完整是所有问题的核心,美国社会却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中国领导人是否愿意改善国内人权以及法规问题等,导致两国社会对于会谈成果出现不同解读。然而,即使价值观差异是两国难以磨合的问题,习近平在会谈中提出“中美各自发展”的论调,实际上也为两国处理多分面的分歧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习拜会:图为2021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左一)在白宫罗斯福室出席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同进行的视像会晤。罗斯福室内的荧幕显示习近平参与会晤的情形。此外相中可见美卿布林肯(右二)及美国财长耶伦(右一)与会。(Reuters)

外交是国内问题的延伸

习近平所提出“中美各自发展”的概念,有如直接指出了今日中美两国之间的冲突是源于国内的问题。尤其是美国国内近年十分流行的说法:“中国抢掉了我们的工作”(China's "theft" of American jobs),美国社会普遍选择相信美国经济的疲弱是因为中国所致。因此美国政府遂对中国货物添加各种关税,并试图把中国的货品排斥于美国市场之内,从而挽救国内疲弱的经济并借此创造就业机会。但是这往往也因为美国国内的竞争力下降,以及各种经济活动减少。美国政府把矛头指向价廉物美的中国货品,并且以贸易战等的方法把国内的发展瓶颈怪罪到中国身上,实际上只是“选易舍难”,视中国为经济上的敌人,并且回避了处理国内发展的问题。

要避免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正视自身国内的问题才是正本清源的办法。而近年中国政府大刀阔斧“整顿”各个行业,正正是说明输出问题并不是必然。惟西方媒体往往只是视中国的措施是“粗暴地”干预市场,握杀各所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空间,这正正说明西方社会未有透彻地理解这些政府行为的背后原因,而且有意无意之间忽视了这些“整顿行为”是希望透过政府的早期介入避免国家出现发展的瓶颈。

美国国内近年十分流行的说法:“中国抢掉了我们的工作”(China's "theft" of American jobs),美国社会普遍选择相信美国经济的疲弱是因为中国所致。(Getty Images)

改善内政有助避免国与国冲突

回顾中国在2013年前后的经济表现,当时亦面对著产能过剩的尴尬处境。特别是,当时中国各类经济活动陷于供过于求,经济虽然陷入积极的扩张,但是市场未能有效地消化过剩的产能。因而,当时西方媒体的评论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将因为供过于求而陷入资源浪费,并将引发各种经济危机,尤其是部份企业因大规模滞销而资不抵债。但是,在2016前后中国政府决心扩大内需,大幅更新了国内的基础设施,扭转了当时并不乐观的经济问题。如今中国的房地产、平台经济等的措施正正是如出一彻,有助避免问题外溢。

外交是国内问题的延伸往往是最直接理解国与国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然而把这句说话倒转思考处理,就会发现要解决冲突问题的不二之法就是恰当地处理好国内的问题。﹙路透社﹚

明白外交是国内问题的延伸,往往是最直接理解国与国冲突原因的方法,然而把这句说话倒转思考,也会发现解决冲突问题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处理好国内的问题。所以中美若能各自发展,其实犯不著产生冲突。近日,美国总统拜登亦在美国签署了接近1万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方案,尝试通过扩大美国国内的内需,改善美国基础建设落后的问题。这亦说明美国总统并非不理解“调控好”中美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只不过在实际成果出现前中美矛盾仍然会是美国转移视线的“最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