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要放下芥蒂 港府要抓紧人才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于本周四(16日)推出八项专及港澳青年措施,包括五年内为港青提供10,000个内地实习名额、10,000个内地就业名额和20,000个赴陆交流名额,并支持创业项目和拨出奖学金。随着内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港青年无疑应该开拓视野,增加与内地同侪交流,借此探索更多发展机会,但在另一方面,香港管治班子感谢中央此等惠港措施之余,更要学习对方如何吸引各方人才进驻,设法继续巩固香港优势,不能白白放任本地青年外流。
今次实习计划岗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中央金融单位及各行业知名企业等,交流对象遍及内地院校、企业、社区、乡村,而创业项目则备有专项投融资对接服务、配对导师和可以入驻青年创业孵化器。中联办青年工作部的张志华称措施是“大礼包”,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希望港青“抓紧国家发展,特别是大湾区所带来的庞大机遇”。
由以往宣布的南沙合作区到近期的前海、横琴方案,中央各个部门和机构连番帮助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利用香港以至大湾区的制度和人才优势,推进国家在创科、金融和商业创新。港人只要有实力,北上累积经验和闯事业可谓顺理成章。然而过往几年不少港人的眼界被政治化、两极化的思维限制,对于前往内地发展比较却步。随着政治争端得以缓解,港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放下固有想法,真实感受内地城市的改变和消弭矛盾。
鼓励青年外闯 亦要留住港人
城市发展系于人才流动,我们固然乐见港人找到发挥所长之处,但本港同时要致力发展成为各地人才的落脚点,更要鼓励向外闯的港人回流以及在港开设业务,否则香港只会外流人才,让自身沦为人才培训所。
本月初政府公布各项输入人才计划的趋势,表现均比以往为差。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申请数目从2019年高位回落,今年1至7月的申请数目有2,489人,只及2019年全年的四成多。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的申请数目趋势类似,而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在同期申请数目有38人,只及2020年全年的三成。
有关数字下降无疑跟反修例事件和新冠疫情有关,但人才来港意欲的减低估计亦有相当影响,像是内地人或外国人来港读书工作三数年后便离开的情况即不在少数,例如2007至2019年以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数目仅得752人,只占同期签证的3,498个名额中的21%,另外,IANG人士在2020年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比例估计约仅11%。从当事人和专家学者的访问之中,房屋等生活开支高,难有科研产业化的环境,加上文化隔阂也是人才留港障碍。
借鉴例子 取长补短
相反,一河之隔的深圳则锐意成为创科都会,其吸引人才措施相当慷慨,积分入户、个人所得税补贴、廉租“人才安居房”、“公租房”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大型企业落户,提供职位和事业前景。深圳在2011至2019年的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9.7万人,GDP增幅平均每年8%就是证明。
每一次中央和内地城市开放给港人读书、实习、工作、创业营商,无疑是证明中央认同港人的才能,港人大可善用机会出外见识。只是同一时间,此等措施也是港府自省的机会,检视香港的吸引人才政策,想想如何做到“人有我优”,设法引领本地产业转型、创造就业,禆益本地社会之余又能壮大区域经济。毕竟如果香港人才不断流出,最终只会“阴干”香港本身,长远来说亦不利于让它成为任何国际行业、产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