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的士”筹划廿年 作用不应限于观光
早于2018年已提出增设的“水上的士”终于在刚过去的星期四(7月1日)首航,第一班航班正式在当日晚上7时20分于红磡(南)码头开出,先往尖东再到中环然后原路折返,来回航程预计70分钟,船上乘客可在期间欣赏“幻彩咏香江”汇演,首轮航班座无虚席。
设想到落实 横跨二十年
“水上的士”的最初构想,早见于2001年展开的“香港仔港湾专题研究”,当时已期望能透过航线连系港湾内的景点。及至2003规划署的《都会计划检讨》报告,亦有提到同类“水上巴士”构想。2012年,发展局、运输署和海事处均有合作讨论港内水上客运,然而建议终究没有得到落实。到了2017年,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提交《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再次建议以“水上的士”服务作为“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国际特色的旅游产品及项目”短、中期措施。直至2018年《施政报告》宣布计划试行行经启德、红磡、尖东、西九及中环的“水上的士”服务后,其具体执行计划才开始稍见眉目。
虽然政府在《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内预计“水上的士”能于2020至2021年间落实,事后看来勉强算是达标,但若将视线拉回至计划初有构想时的2001年,有关计划却已“从长计议”了20年之久。就此角度来看,政府行政效率之慢无疑值得当局深刻反思。更何况从“水上的士”开放初期看来,它作为一条只有三个上落点,航程只有70分钟,班次只有周六晚上一班的小型航线,政府就此亦要以年为单位推行落实,其规模与效率难言相符。
属观光旅游性质 长远宜帮助交通
事实上除了旅游观光的作用之外,“水上的士”若然能有更密班次、更低廉的船票费用,相信也能对港岛、九龙在上下班尖峰时刻的塞车问题起疏导人潮之效。从运输署去年5月提交立法会文件上的“拟议服务要点”看来,“水上的士”原定每日可提供三至四班班次,在启德、红磡、尖沙咀、中环、西九文化区,以上五个地点上落客,这应能在其他时段涵盖市民的过海或通勤需求,然而计划至今仍只能在周六开出一班方便市民观赏“幻彩咏香江”的航班,实在难言能对市民交通有所帮助。
每逢本港上班时段,路面状况都会大为拥塞,其中尤以九龙中西以及港岛一段最为严重,红隧塞车更已是香港市民老生常谈。无奈路面情况、交通配套从来不能一蹴而就,如何在传统路径上为市民另辟新径、疏导本港路面交通,这自是政府责任所在。因此在开拓“水上的士”等海上航线的时候,主要事官员也不应该只着眼其休闲观光功用,同时也需要考量其对路面交通的辅助作用,尝试发掘能否透过它来帮助市民避开漫长的塞车时间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