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新瓶旧酒
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一(28日)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视像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一些人认为中俄正在走近,以抗衡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但某程度上,这并非什么新鲜事。
2001年7月16日前,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与上任才一年多的总统普京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下称《中俄条约》)。《中俄条约》共25条,当中第25条、亦即最后一条订明,“如果在本条约期满一年前缔约任何一方均未以书面形式通知缔约另一方要求终止本条约,则本条约将自动延长五年,并依此法顺延”。
事实上,在今年3月,两国政府已达成协议,商定《中俄条约》效力延长五年。由此可推论,习近平与普京此次会晤,更大程度是借助《中俄条约》之契机会晤,是政治作用大于续约之必要性。
美俄峰会后 习近平晤普京
由于美国政府近年正与欧洲国家联手,有围堵中国之势,总统拜登本月中(16日)亦在瑞士日内瓦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外界自然揣测习近平此次与普京之会是志在抗衡美国外交攻势。但这种解读容易忽略了中俄关系本身的必然性及延续性,亦即中国并非因当下一时三刻的需要才与俄罗斯加强走近。
先不说中共政权向来与俄罗斯(或苏联)关系千丝万缕,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翌年便互视为友好国家,随后再先后提升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故此,两国在2001年达成《中俄条约》,只是沿着此轨迹发展的结果,以法律形式将政治关系固定下来。事实上,不论是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或是现任的习近平,他们就任后首个外访国家也为俄罗斯,便可见中共政权对此北邻的重视程度。
国际秩序的两套理解
当然,从《中俄条约》的内容来看,已可隐约看见两国对美国不认同的姿态。例如第一条强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第二条“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也不相互采取经济及其它施压手段”,第二条“互不将战略核导弹瞄准对方”,都与美国例外主义、干预外交及华盛顿共识不同,且“俄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也与美国军事上保护台湾的政策相悖。
但与其说中俄走近只为抗衡美国,倒不如说两国对国际秩序的理解较为接近,且有别于美国的一套。而双方的原则性分歧,亦未因廿年过去而明显减少。在后特朗普、后疫情年代的今天,似乎矛盾更加大。此亦解释了为什么在习近平和普京会晤后,中俄联合声明指出“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在多边机构中搞政治对抗”。
由此角度看,中俄的睦邻友好既是廿年前的旧酒与今天的新瓶,但国际秩序中的矛盾与张力也是大同小异。问题是如何促进中俄美的互相理解,以致能尊重彼此有不同意见的权利,不因个别分歧而激化矛盾。这亦可谓大国之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