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全食︱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宇宙世纪
周三(26日)晚,本港夜空有幸可以一连观赏到三个天文奇景:超级月亮、月全蚀(食)、及血月(blood moon)。由于机会难得,即使不少平常对天文甚少表现出兴趣的港人也纷纷讨论并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例如为何会有月蚀、月亮何以会呈红色等问题。
月蚀可以说是天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有时被视为冷门知识。但从近年的发展可看出,太空开发将是未来人类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随着宇宙大开发的年代即将开启,香港也许是时候未雨绸缪,加强天文相关的教育领域。
市民的天文知识水平,与香港的教育课程有密切关系。现时中、小学的基础教授中,只有小学常识科寥寥数节有关于天文常识,而中学教程中,也只是偶然作为应用题目出现在物理科之中。通识虽会提及国家在航天方面的成就,但也只是一些资料性的介绍,未有触及天文知识本身。及至大学教育,有关天文的教育亦是非常罕见。香港大学虽一度曾设有天文学系,但2017年公布该系因收生不足将被不再作主修科。偶有的天文学课目只能依附于一些院校的物理学系底下。
世纪将迎来宇宙新世纪
当然,有指香港学生的课业已经非常繁重,何必还特意花时间去学些“没有用的冷知识”。天文学过去或者不为港人所重视,停留于“没有用的冷知识”。然而,当我们观察近年国际局势的发展,不难发现宇宙航天等相关领域正有着愈来愈不可乏视的重要性。从中国而言,除了早年成功派人升上太空之外,近两年亦再次成功创下从月球采土返还,以及登陆火星等任务。中国独自营运的“北斗”定位系统于去年完成、而“天宫”太空站也快将投入营运。
在国际而言,太空开发也成为热门题材。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成立了“太空军”,近来美军也致力关注太空战的可能性。另一边厢,资本家也相继投入资金炒作太空热,例如由特斯拉主席马斯克所支持的Space X,著名基金ARK始创人Cathie Wood今年也推出了以太空为主题的创新ETF。
可以预期,随着人类不断地继续发展,就像16世纪所展开的地理大发现一般,新一轮宇宙大探索离我们已愈来愈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否要认定天文知识为一些“没有用的冷知识”呢?在我们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许也需要从我们的教育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