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防疫措施应成比例 健康资讯亦须互通互认
上周五(21日)广州市荔湾区发现一例新冠肺炎印度变异株确诊个案,卫生署随即在周六下午的疫情记者会宣布于翌日将广东省列为“中风险地区”,并且暂停广东省范围的“回港易”单向通关计划,然而不足六小时后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又在晚上十时半发新闻稿,指“中风险地区”由广东省收窄至确诊大厦,而广东省并未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回港易”计划的安排会暂时维持不变。港府此番朝令夕改,反映了其在公共卫生风险及防疫措施比例划定标准上的不清楚与混乱之处,也折射出香港政府与内地防疫资讯沟通渠道的不足。
香港去年二月封关以来,中港探亲、商务等交流备受影响,政府遂于2020年11月推出“回港易”计划。只要澳门、广东疫情平稳,而两地的香港居民又未曾于14日内到访其他省市,即可持三日内有效的核酸证明,回港免隔离。截至4月26日,已有超过13.5万的香港居民透过“回港易”计划回港,可见此一计划大致运作良好。有见及此,香港政府后来将“回港易”范围扩大至内地所有省市,容许内地任何非中、高风险地区香港居民均可持三日内有效的核酸证明免隔离回港。
内地出行容易 “回港易”却不易
不过,这个进阶版的“回港易”自4月29日开放以来却是频生事故。先是5月初辽宁营口及安徽六安发现本土个案,香港政府即暂停这两个省份的“回港易”计划;到上周广州发现本地个案后,政府又于次日暂停广东省的回港易计划,终引发港府防疫措施与风险管控不成比例的质疑。
相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内地省市来说,港府在发现一例确诊个案后立刻触发熔断机制,难免让人质疑有违“回港易”计划平衡防疫与交流需求的初衷。内地本来就有通过个人“健康码”和高、中、低风险区的划分,以平衡公众出行和疫情追踪的需要,让居民在可控风险下继续自由地进行商务访谈、旅游探亲等,甚至让今年“五一”假期的旅游人次较疫情前同期多出3.2%,良好地平衡了民生经济与防疫卫生需要。
陆港标准不一 香港不成比例
翻查内地政府公示的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区名单,可以发现其风险区的划定几乎都具体到某个小区或某个村,甚至具体的某一栋楼为范围。以五月初辽宁营口市出现的确诊群组为例,中风险区也不是营口整个市,而是营口市当中几个特定的小区。因此即使某区出现一例感染,也不会触发封一整座城、甚至一整个省的不成比例的扰民防疫措施。
回看香港,无论是此前辽宁、安徽暂停适用“回港易”,抑或当初因为广州单一病例封锁整个广东省返港人员的安排,其实都没有参照内地对风险区的划分。内地只是将出现疫情省市的具体街道、小区列为中风险区,而香港的“回港易”公示则直接将整个省列为中风险区。范围相差十分之大,对民生经济的影响,对防疫和交流的平衡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资讯欠缺互通 阻碍通关恢复
进一步看,此次事件可能也跟两地防疫资讯互通不够有关。内地各处的“健康码”基本互通、无需个人另行申报,通过“健康码”颜色即可知道此人过去外游纪录有多大风险,至于澳门的“澳门健康码”亦早在去年五月已经跟广东的“粤康码”互通,使得人员可以更顺畅地流动。
反观香港与内地、澳门之间至今都未有达致类似的“健康码”互通互认,经“回港易”返港人员仍需另外申报外游纪录再做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回港易”计划自然会问题连连,更不用说未来面向所有内地访客的“来港易”计划及双向通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