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构建社会保护网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截至周三(19日),香港120万人接种第一剂疫苗,其中82万人完成两剂疫苗注射,远未达到至少占人口七成的群体免疫需要。不少适宜接种疫苗的群体或因香港疫情日趋稳定,对疫苗接种抱持观望态度。但三个儿科医学团体近日从保障下一代的角度呼吁健康稳定、适宜接种的群体积极接种疫苗,这也为我们思考疫苗接种提供新的角度。

香港儿科医学院、香港儿科医学会和香港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学会近日刊出联合声明,呼吁健康稳定的适宜群体积极接种新冠疫苗,以让学校尽早全面复课,让每位儿童恢复正常活动。原因之一在于学校停课、社交隔离、活动骤减等疫下生活模式,已经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疫下儿童身心健康堪忧 保障程度取决于成年人

哈佛大学的研究指出,疫情前三成儿童存在焦虑和抑郁问题,两成存在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而两项问题的发生比例均在疫情后升到了三分之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也显示疫情期间,5岁至11岁儿童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急诊就诊人数同比增长24% ,12岁至17岁儿童年龄段增长了31%。《美国医学会儿科期刊》(JAMA Pediatrics)上另一项针对中国湖北省新冠疫情爆发地的调查显示,当地小学生在家隔离一个多月后,约23%出现抑郁症状,19%出现焦虑症状。

疫情下学校停课,社交隔离,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资料图片)

在香港,近日香港基督教服务处的调查也显示,53.2%的高小学生、64.3%的初中生及68.6%的高中生疫下打机时间均有增加。其中逾七成学生称是为了减压,五成认为是不想面对现实的不快。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欠缺赞赏、认同感又或本身有社交焦虑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网上世界。疫情下社交限制的生活模式无疑加重了现实认同的欠缺,然而网络世界并不能解决孩童的情绪问题,相反在正式复课或者疫情结束后,情绪问题可能更加严重。

除了疫下“孤岛”般的生活模式影响孩童的心理健康,孩童的身体健康也令人担忧。虽然近日香港政府已要求药厂提供相关资料,尽快研究12至15岁少儿接种疫苗的适宜性,但目前一年龄段的少儿仍不能靠疫苗接种提升免疫保护力。而且即便届时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适宜接种疫苗,但更小年龄段的儿童,又或是长者、慢性病患者等健康免疫不足的群体,总会有人不适宜接种。而对于这样的群体来说,他们健康安全的强弱则基于社会整体的疫苗接种率是否达到群体免疫。否则不能自行接种疫苗他们始终被暴露在感染的风险下,就如此前映湾园的婴孩和不少确诊的儿童一般,无辜受到牵连。

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疫苗接种中心。(欧阳德浩摄)

疫情困扰无人幸免 接种疫苗利己利人

事实上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因疫下社交隔离而受限,成年人的身心、情感和经济需要同样备受疫情影响。“全港抑郁指数调查2020”调查发现,疫情下香港市民整体抑郁指数大幅上升,其中有23%受访者有中等至严重抑郁程度,较2018年上升27%。。而这其中有逾六成压力来源来疫情和疫情下减少与人交往的机会。而在疫情下香港青年协会“家长全动网”的调查发现,近六成家长因疫情引发额外压力。香港小童群益会的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家长在学童停课期间被焦虑或担心主导情绪,其中逾四成的精神健康状况达到需要关注水平。除了情绪压力,疫情下社会经济也备受影响,失业率屡创沙士以来的新高。当孩童与家长,人们的精神状况与经济都受到困扰,正说明疫情的影响无孔不入。

而目前能够扭转这一切的只有疫苗普及,让社会达到群体免疫,才能让生活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各个社会也都在积极构思以疫苗为前提的交流恢复,尽量减轻疫情影响。比如有消息指,欧盟成员国同意在夏季旅游旺季前,放宽对非欧盟旅客的入境限制,容许已完成接种新冠疫苗的旅客入境。对于中港通关,立法会议员蒋丽芸也提出让已完成疫苗注射,且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人士免检疫往返中港等。可见疫苗接种不仅仅决定个人当下的健康免疫,更关乎社会整体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中不能接种疫苗人士的健康风险。当健康稳定,适宜接种的人群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后,受惠的将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