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阳性”虚惊一场仍须反思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本港周四(22日)一度公布逾30宗初步确诊个案,全部都在华大基因实验室验出,当局认为事件不寻常遂展开调查,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日前亦到华大基因位于大埔工业中心的实验室检视化验流程。事件疑为华大基因实验室内出现样本交叉感染,不少市民虚惊一场,期间更一度封错区酿二百多民市民须进行强制检测。

从专家的意见看来,华大基因的失误可能只是个别事件。(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检测中心难换 监管仍须把关

香港医务化验所总会主席李伟振周五(23日)表示,如出现化验失误,会先评估属系统失误或是随机性失误,他认为华大基因化验涉大量人手,操作上或有不理想,但华大基因化验程序经过认证,加上其过去长时间从事检测工作,故此相信并非系统失误。袁国勇亦表示华大基因化验室每名操作员每日都要进行800个化验,容易导致疲劳。从专家的意见看来,华大基因的失误可能只是个别事件。

不过,同样检测出错的事件在本港已非首次,政府如何多做一步防范未来再有疏漏,才是市民重点关注之处。早在去年11月,另一间检测承辧商金域检验亦曾出现类似的“假阳性”事件,被指确诊的五人有四人根本没有染疫,当时中大医学院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估计样本可能是在化验室中受到污染,不过食卫局却决定只暂停委派该承办商到新增检测点与发出警告信了事。无论是过去的金域检测,抑或是今次涉事的华大基因,政府对这些检测中心的惩处明显都是倾向保守。

卫生防护中心日前收到30个初步阳性个案,全部都在华大基因实验室验出,当局认为事件不寻常遂展开调查。(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供应紧张并非不作惩罚理由

疫情之下病毒检测服务供应紧张,政府确实亦难以要求检测商即时停止服务,也很难临时另觅检测商将其取代。然而现时政府对检测供应商监管足够与否确实成疑,此外双方签约时关于出现事故的惩罚条款,又基于商业机密等原因未向大众公开,进一步加深社会对当局监管检测中心一事上的疑惑。

“假阳性”的事故除了让没受感染的市民虚惊一场之外,对于整个社区亦会带来颇多烦扰。因为在现行防疫抗疫机制下,每多一人被误认作确诊个案,就会导致住所大厦需要进行强制检测,至于与学校相关个案又可能带来停课、检测,进而影响学生课业进度。

为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政府应该认真审视涉事检测中心运作、检讨检测程序,并且同时还要研究其他检测中心有无发生同样事故可能。另外,政府亦应考虑公开承办商合约中的惩罚条款,好让公众得知其罚则是否具备阻吓力以及有否确切执行,让市民能对政府的监管增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