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罕见达共识 摸索共存方式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上周末,美国分别在不同的两个场合发表了有关中国的声明。日本首相菅义伟在上周五(16日)访问了美国总统拜登。与此同时,美国气候特使克里访华,并于周四至周五与中国的气候特使解振华讨论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日美双方在会面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当中不单著墨两国关系,更大篇幅地提及联手应对中国崛起对它们所造成的危机,扬言关注台湾、南海、香港、新疆等问题。

美日联合声明再一步强化了美日连盟对抗中国的形势发展,巩固了拜登重新联合盟友对应中国威胁的外交路线。同时这也是自1969年以来52年首次双方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湾。这份声明提及几乎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敏感话题,此举当然地引起中国强烈不满,也令外界担心这会否为美日会否在西太平洋与中国爆发进一步冲突。尤其是近期在风暴中心的台湾问题,美国最近向台湾派出非官方访问团,才再度引起中国不满。台湾再出现于美日共同声明,令人担忧其可能发展成战争的导火线。

然而就在中美创拔弩张之际,双方有关应对气候危机的会谈却一出外界所料地达成共识,并在周日(18日)公布了联合声明,同意共同履行《巴黎协定》在内等减排计划。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和日本首相菅义伟4月16日于华盛顿举行会谈。

“竞合”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两国的全面角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崛起,美国单极霸权没落以致无法再以其以往一贯手法处理国际问题及纠纷。因此,中美角力的实质面是两国如何找寻一种新的关系以平衡两者的权力。早在2000年代,中国已提出过“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词,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不过彼时中国实力还未正式崛起,国际上很少人认真看待中美应如何看待对方。

随着中国崛起愈发明显,美国国内开始意识到中国正威胁自己的地位。特朗普主政时期,对华鹰派发动了贸易战,连锁引发中美全面角力。拜登继任之后,基本上继承了不少对华鹰派的主张,但同时又提出了要与中国有竞争之余,也有合作,提出了“竞合关系”一说。

中美气候外交能否缓和双边关系备受关注。图为202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于北京以视像方式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新华社)

“竞合”听起来要比全面对抗来得好。不过西方舆论却对此多有疑虑。例如中美两国在具体执行上是否分清楚什么是该竞争的地方,什么是该合作的地方。又或者,像BBC一类媒体很著意于提出对中国是否可信,又或者美国是否能一边指控中国侵犯人权、一边谈气候合作。

此时,中美双方在气候合作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发布了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明,同意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之前共同行动努力达成减排目标,这可算是两国关系近年中非常罕见的共识,也向国际社会宣示中美绝对可能合作,反驳了外界的不少质疑之声。

两国并存是常态

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明对于两国而言都有正面意义,不单为险峻的关系降温,同时也表达了现实主义仍然主导了两国首脑决策层。气候危机所威胁的不是特定某一国家,如果承载国家的地球本身面对严重危机,中美也难独善其身,正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无论美国如何高调地反华,即使美国联合日本等盟国企国对中国施压,但至少也得其必须客观理性地面对中国已经崛起的存在。而对中国而言,也不能轻率地做决定挑起更大矛盾。中美无论如何角力也好,至少还明白首先得共存,才有竞争。这也表示了两国还不至于受投机分子影响而发生核子战等不可勉救的局面。

如果中美保持理性,那在竞争之后,关系很可能终有一天会缓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接受官媒访问时提到,他预期到2050年时,中国人均GDP到达美国一半,而总量为美国两倍的时候,中美关系会有所缓和。当然这只是林毅夫的推论,中国能否在那时到达这个经济水平还言之过早,但只要中美能理性管控风险,在竞争一段时间之后,届时彼此的国力的发展自然会重新定型两国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而言,中美角力最终如何终结,很大程度上也得看中国在角力下的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