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租、加价、杀校 接下来还有什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上星期房委会通过公屋租金改革,针对收入超出公屋限额的“富户”,大幅加租甚至收回单位。新政策下,超额两至三倍的住户交2.5倍租金,三至四倍的交3.5倍租金,四至五倍的交4.5倍租金,连续四年入息超额4倍的富户也纳入强制迁出之列。然而,居屋申请往往超额认购10倍以上,对公屋“富户”加租是否就可以引导他们往居屋那边去,实属疑问。

公营房屋之后,今个星期轮到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明年起急症室收费从180元大增至400元,超声造影每次250元,电脑扫描和磁力共振各自500元。改革一方面是要“打击滥用”,但更明显要改变市民依赖公营医疗的习惯,引导非紧急病人转向私营医疗。房屋和医疗不同范畴、不同机构,但改革的逻辑如出一辙:通过加价削减公营服务的吸引力,再将市民推向市场解决问题。

人口老化与财政赤字 改革背后的迫不得已

这种“加价+市场化”的模式虽然是改善资源运用,重点帮助最有需要的市民,但对于“未够穷”的基层以至是中产人士,这无异于将公共服务的责任转嫁到他们身上。但私营医疗费用动辄数千元,就算是中产也必然感受到负担沉重。私楼市场更是不用多说,最新公布的租金指数连升三个月,愈来愈接近历史高位。两房单位动辄万五、两万元,夫妇二人加起来五、六万一个月,扣除租住成本后的可支配收入也要大打折扣。

由房屋到医疗的收费改革,离不开人口老化和财政危机。过去十年之间,本港60岁或以上人口增加了77万,占比由23%升到33%,相当于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人可以用乐悠卡。随着医疗和福利开支上涨,公共财政却又刚好“手紧”。今个财政年度地价收入较原来预算大幅减少195亿至135亿元,印花税收入较原来预算低130亿至580亿元。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上个月公布赤字872亿,库房储备降至6473亿元。面对这样的库房压力,政府自然想办法开源节流,公营服务就是被检讨的对象。

加价+市场引导 资源分配原则的大哉问

所以不只医疗和房屋,教育局同样有不少“悭钱大法”。以往向每名学生发放的2500元津贴一下子取消了,现在要集中资源帮助最有需要的同学云云。教资会削减八大资助院校未来三年期拨款,每年减少百分之2,八大亦要历年来首次向政府退还共40亿元。随着人口老化、适龄学童减少,下学年度再有两所小学被“杀校”,最新消息是黄大仙天主教博智小学将会与教区属校合并,鸭脷洲街坊学校则申请以私营方式自资开办小一班级。

同一天在立法会内,立法会议员张宇人再次质疑小班教学的成效以及财政成本,教育界议员朱国强则认为九成公营小学已经实施小班教学,令学与教质素得以优化,现在应该因应中学生的学习差异及精神健康,考虑中学也采用小班模式教学。小班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杀校,另一方面又能提升师生互动及学习成效。然而,其成本不容小觑。一场议员辩论虽然未开始已经结束,但资源分配、公共财政的问题摆在眼前。

公屋加租、医院加价、学校被杀,三件事情不同但指向同一个核心:公共资源如何分配?政府应承担多少?市民又该负担多少?政府只帮助最贫穷的一两成人,抑或可以涵盖至中等收入的家庭?如何定义社会保障的边界,不是这里加价、那个局收紧门槛就可以回答。从美国的市场自由,到北欧的高福利,再到新加坡的务实治理,每个模式都有得失。香港人要问:我们想要怎样的未来?深层次结构问题需要深层次结构改革,零散的加价或削减开支反而容易加深社会裂痕。这场对话政府要牵头,市民要参与,否则在加租、加价、杀校之后,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