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的四方面努力与美国智库的《更长电报》
美国总统拜登入主白宫两星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2月2日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视频会议,毫不意外地重申和平发展、和平共存是时代潮流等早被视作老生常谈的道理。明明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却一再被提出?因为在一些受意识形态蒙蔽的人眼中,老生常谈已被抛之脑后。但鉴于中美两国在世界的份量,如果拒绝正确看待对方,“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就会自我实现。中国已经做到正确看待美国,但美国却暂时做不到正确看待中国,这正是杨洁篪发表讲话的背景。
2021年是前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秘密访华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六四、美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军机在南海相撞事件为双边关系带来波折,但整体上都是沿着互利合作的轨迹前行。然而特朗普执政四年却出现明显转向,贸易战、疫情,以及牵涉香港、新疆、台湾的争议都令两国关系陷入建交以来最低点。
特朗普破坏中美关系
在中美关系急速升温的过程中,中国没有停止降温,例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拜登上任前夕呼吁美国重拾理性。杨洁篪亦在视频讲话中直白地表明,美国一些人摆脱不了冷战思维,视中国为威胁,甚至试图推动“脱钩”,阻断两国人民正常交流。杨在讲话中没有隐讳两国在历史、文化和体制上的不同,但存在歧异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妥善管控分歧。
相比之下,美国一些人却没有停止煽风点火。杨洁篪发表视像讲话前夕,美国著名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表《更长电报:迈向一个新的美国对华战略》,模彷美苏冷战初期乔治凯南(George F. Kennan)的《长电报》,勾划对华“新冷战”战略。《更长电报》是一份傲慢、坚守西方意识形态优越的文件,但它承认中共比苏联更加“灵巧”(dexterous)、更加难缠,因此美国难以简单复制凯南的对苏“围堵”(containment)。在这个基础上,《更长电报》提出了许多措施,包括巩固和扩展盟友体系、维护美元的全球地位、保持压倒性传统军事威吓,同时防止不可接受的战略核武均势转移。
大西洋理事会是影响力颇大的主流智库,其巩固扩展盟友体系亦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说法相似。这在某程度上说明杨洁篪、王毅的呼吁只是“尽尽人事”。事实上中国政府不见得就会那么天真,以为美国换了新政府,中美关系就可重回“疫前”时代。
习近平: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一个愈来愈明显的趋势是,中国将会持续发展,这点许多人都已敏锐地观察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月11日表明“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最近预测中国人均GDP在2049年可达美国一半;就连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评论员Martin Wolf亦承认,压制不断壮大的中国并非一个可行选项。
认识不易改 分歧难管控
与其不切实际地阻挠中国发展,倒不如思考如何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增进两国福祉。杨洁篪提及的四点建议中,恢复正常交流(第二点)相对容易,只要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留学生、放弃打压孔子学院、重启休斯顿领事馆,交流自可恢复;扩阔互利合作(第四点)亦不难,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朝鲜核问题等议题上,中美目标一致,并非没有合作空间。
然而,要美国恰如其份地看待中国(第一点)却非常困难——毕竟华府不可能在短期内接受一个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对手追赶自己,战略误判令美国部份人士认定中国就是敌人(adversary),《更长电报》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而正因战略误判,连带妥善管控分歧(第三点)亦荆棘满途,最近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表明华府必须准备好采取行动,要让中方为威胁台湾付出代价,就令人担心台海可能成为中美冲突的战场。
当拜登在去年底胜出大选时,许多人都松一口气,毕竟他比“狂人”特朗普理性、较容易预测。但当布林肯、沙利文等国安要员摆出一副“抗中”态势,反映美国仍未做到正确看待中国,让希望两国和平共处的人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