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建制斤两多少 社会将有目共睹
民主派议员周二(12月1日)撤出立法会,意味行政立法皆已成为政府和建制派的天下,“全面执政”是否就会带来新局面?部份人对此有期望,因为他们认定民主派过往一直阻碍政府施政,但更多人根本没有期望,皆因执政联盟从没做好份内事——对于困扰香港的深层次问题,政府不知如何处理,最多只是摆出一副积极处理的模样;建制派同样不堪,对当局的批评根本搔不着痒处,本质上仍是政府“啦啦队”。当执政联盟只是这样子,香港又怎会有善治?
所谓“深层次问题”其实并不复杂,简单而言就是要解决经济结构畸型、分配不均的问题,为香港带来公平正义。这个道理非常浅白,相信政府已从“㓥房”、“麦难民”、青年躁动等问题看到端倪,明白香港现有管治体系已无法回应时代需求。可是,或许因为长期积习的思维惰性窒碍“解放思想”,又或许因为欠缺魄力撼动既得利益,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总是难以推展。
某程度上,港府正在尝试解决深层次问题,但外界却看不到它有足够魄力和胆识。例如在事关民生福祉的住屋问题上,《施政报告》宁愿提出十年内提供30万个公营单位、望梅止渴式的“远景”,也不落实相对便捷、全面发展172公顷粉岭高尔夫球场用地的方案,且慢条斯理地研究而不是尽快推行“㓥房”租务管制;至于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政府仅有零碎的行政措施充撑场面,整全的经济改革蓝图欠奉。扮有改革,等于没有改革。试问这种办事能力又怎能解决深层次问题?
相信没有人会天真地认为,立法会没有民主派“阻挠”便会雨过天青。香港政治体制下,政府享有“行政主导”优势,再加上控制议会的建制盟友支持,只要政府下定决心,改革自然水到渠成。问题是政府欠缺打倒昨日之我的气魄,建制派又继续口里批评但却在行动上“盲撑”政府,深层次问题于是从未受到正视。
解放思想 推动改革
当香港还在踌躇之际,我们不妨看看内地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经验。内地在“文革”后曾有过一次“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方是华国锋所提倡的“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一种近乎盲目的教条式思维;另一方则是邓小平、胡耀邦所代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则是一种灵活的、依时而变的思维。改革开放初期,两种思维互相比并,孰优孰劣很难讲得清楚,但经过四十多年实践,大家都已经知道答案。
这并不是说,香港要学习内地的一切,因为两地毕竟有颇大差异,但香港必须学习内地的灵活变通,突破长期积习的思维惰性。林郑月娥最近自称在经历去年的骚乱后,现时“更有信心、更加坚定”(more confident, resolute),可惜最近的《施政报告》仍然无法让人看到曙光。口讲改革而没有实质改革,或者只有“唔汤唔水”的改革,并不是香港市民想要的。如果林郑继续浪费光阴,只会受到更多市民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