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走漏多宗“假阴性” 香港该如何外防输入?
近日香港新冠肺炎第四波疫情看来是一触即发,卫生防护中心周四(19日)公布本港新增12宗确诊个案,其中4宗本地个案有2宗感染源头不明;周五(20日)更增26宗确诊,其中21宗是本地个案,涉及多个群组。然而比起蹭蹭上涨的确诊个案和不明源头传播链,多宗“假阴性”、“假阳性”检测结果同样让市民人心惶惶,进一步担心疫情情况难以受控。
政府专家顾问、中大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透露,早前同日确诊的四位的士司机入院后全部检测样本均呈阴性,体内亦无抗体,怀疑是私人化验公司将4人样本污染,故可能是“假阳性”个案。这个结果虽说可让担心疫情扩散者稍微松一口气,但对于四位司机和香港市民来说如此虚惊一场并非好事,反而更让公众对疫情把控的准确性产生质疑,毕竟疫情防范基础是建立在对个案资讯的准确把握上。因此,政府需就发生这种污染与失误的个案进行调查检讨,拿出具体防范措施挽回公众信心。
相对于“假阳性”的虚惊一场,短短七日内机场共“走漏”五宗“假阴性”个案更令人担心。目前机场为抵港者采取深喉唾液及漱口样本(即快速测试)检测。此前,快速检测仅为测试该种检测方式的敏感度,旅客自愿选择是否参与这项实验。也即是说,机场抵港人士必须参与的只有深喉唾液检测,然而“走漏”个案多数正是深喉检测呈“假阴性”后再经漱口样本确认为阳性。通过漱口样本做RT-LAMP快速病毒检测是目前多个国家地区都在尝试的新检测方式,试图便利人流往来。虽然围绕这一检测方式的准确度仍未有定论,但深喉检测的准确性不足却早被学术团队指出提醒。
早在8月,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就已指出本港采用深喉唾液样本检测或有31%机率出现“假阴性”,而对于无痰患者“假阴性”机率可能会再高二至三倍。逾三成错误率对于传播性如此强的病毒来说绝对不容小觑,因此当时就有建议提出希望当局在可行情况下采用其他更准确的采集方法,比如鼻咽和咽喉拭子等。
本港一直采用深喉唾液检测的方式,部分原因在于这种检测模式较为灵活,市民可自行采样避免人群聚集,同时也可节约医护人手。然而这个优点也正正是深喉唾液检测的不足之处。正如许树昌表示,测试者若不擅于“向后索之后先吐口水”、对取样步骤理解不明确,又或曾于飞机上饮食等,均可能导致样本质素欠佳。再加上人类呼吸道的范围广,每人的病毒量位置分布也略有不同,“可能有啲人口腔多啲病毒量,有啲人鼻咽多啲,有啲人喉咙多啲”,故检测结果会有差异。
鉴于科学研究已表明深喉唾液容易因取样条件导致准确性降低,再加上深喉唾液检测也确已出现多宗“走漏”个案,因此在外围疫情升温不断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及时拿出修补措施,才能防止“走漏”个案社区扩散的严重后果,最好做法就是将机场强制深喉唾液检测转为鼻咽拭子等检测方式;只是这样将增加医护人员的负担和风险,当局未必能尽快妥善地做好人手安排。那么退而求其次下,政府至少也应加强现阶段深喉样本和唾液样本的共同检测,互相印证以保证守好第二道防线,具体安排更应配合以专车接送入境者到专门隔离酒店等候结果,而不是放任可能有“假阴性”结果的他们自行出入社区造成传播扩散风险。
无论是第三波爆发,还是此次10月中开始的来自尼泊尔病毒株感染,都显示外防输入是香港社区防范的重中之重,也都显示出政府过去在这方面的诸多不足终酿成社区传播的失误。现下,不少市民忧心感恩节、圣诞节等长假期来临会有更多境外港人回港增加风险,因此政府必须尽快检讨和调整机场抵港检疫漏洞,切实做好“外防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