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就业机会 助解社会经济问题
最近,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FRA)批准连接得州两大城市休斯顿和达拉斯的高铁建设计划,两地之间距离约386公里,工程将于2021年开工,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届时两地通勤时间将由4小时大幅缩短至90分钟。当局形容这是该国第一段高铁系统,估计可创造约1.7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同时带来逾1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类似计划值得欢迎,这对解决美国蓝领困局、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不无启示。
高铁对于美国来说并不完全是新事物,前任总统奥巴马早在2009年通过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拨出80亿美元用于补助建设高铁系统,FRA同年更公布一份颇详细的高铁发展纲领,阐述“确保安全有效的交通选择”、“建立经济竞争力基础”、“支援密切连系、宜居社居”等战略目标。然而法律程序繁复、汽车业既得利益者反对等因素却拖了后腿,一些政客亦未必认同计划,例如时任佛罗里达州州长史考特(Rick Scott)在2011年退回24亿美元联邦补助,因为他担心工程耗尽联邦补助后,州民将被迫“硬食”建造费和维修费。
基建工程所引伸的财政问题向来为人关注,例如香港的沙中线超支便备受批评,但只要成本控制做得好,一般大型基建工程往往都能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在刺激经济活动的同时有助相关产业升级,尤其重要的是即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些效益是不能轻言否定的。
基建严重老化
况且对于美国来说,高铁可能来得更迫切。根据《纽约时报》在2016年的报道,当地学校、医院、公路、桥梁、公共交通系统都面临严重老化的问题,而适时发展高铁正是回应基建老化问题的一条可行出路。
更为重要的是,高铁工程可以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矛盾的方法。单是连接休斯顿和达拉斯的路段已可创造1.7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如果更多大市城的高铁工程上马,创造的职位数量肯定非常可观。许多评论意见认为蓝领工人困局是近年民粹思潮冒起的原因,那么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其生活品质,不就是令工人安心的最直接方法?类似的“路径依赖”亦值得香港仿效——假如港府拒绝为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创造机会让他们看见前景,那么深层次矛盾将迟迟不能解决,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说起。
中、美两国地理空间布局相当,当中国高铁里程已突破3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三分二的时候,美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比不上欧洲和日本,这对一个世界大国来说恐怕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一些人以美国有“汽车文化”为由低估高铁价值,但既然大型基建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好处,为什么不摒弃成见、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