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支那论引学者联署鸣盛怒 国史观须中史改革妥修正
不平则鸣,可说是传统士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应有之本责。三百名历史学者、历史教育工作者,于“支那论”风波正盛时,以“一群默默耕耘的历史文化及教育工作者”名义,振奋发声,联署谴责青年新政的两名立法会议员。他们不但尽其本责,做了文化、教育工作者应为之事,也向社会大众示范了当如何应对误导社会大众的歪理邪论。
学者的联署有三大要求,一要求二人道歉,二要求二人放弃议席,三要求立法会主席严正把关、拒为不按章宣誓者监誓。学者亦有三大希望,一愿有良知之同业联拒议员反智行径,二愿教育局与专家检示历史教育不足,三愿市民正确认识中港关系。联署的学者,明态度、表要求,以至为坚定明确的操辞谴责独派议员的羞辱国族之语,疾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发起联署者,除公开大学历史系系主任赵雨乐外,还有鲜涉政治争议的香港历史博物馆前总馆长丁新豹。丁公博古通今,于香港学界地位甚高,也总管香港博物馆体系多年;不过,他少公开评议政局。如今连丁新豹般的逸士也不禁发怒,足证二人言行乖舛,社会不得不严肃驳斥。不少人认为,两个无知年轻人说句“支那”,不值得全城围攻,有小事化大之嫌,更令愚蠢言论获得宝贵的见报机会。但“立法会议员”影响力巨大,一旦当选,他们已不再是“无知青年”,而是一言一行都具政治、社会影响力的社会领袖。若然任由其疯言疯语而不加制止,后果堪虞。学者联署,大概即出于如斯考虑。
不论是传统士人,还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均当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志向。联署的教育工作者虽不明言,但也已充分暗示“港独”之路不可行,只有正确认识中港关系及为香港定位,才是最符合香港长远、整体利益;反之,则全社会均须付出沉重代价。他们也指出目前香港的出现如此“反智”的议员,与历史教育不足关系密切,呼吁政府及社会予以正视。
资深历史教育工作者何汉权校长也是发起人之一,他曾多次撰文指出现行课程过重“治乱兴衰”,未能培育学生的“温情与敬意”。我们不否定“温情与敬意”的一套,也尊重传承这种历史哲学,并贯彻其于现行中史课程的钱穆、孙国栋诸教授。但明显,目前年轻人的扭曲史观、对国家的敌意,已不再是单靠“温情与敬意”能予以修正。
初中中史科现时正历改革。新课程除了让学生明白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的“义”外,改革主事者也该让学生明白“利”之所在。这就是要使学生深入认识中港关系密不可分,只有我们尊重国家统一、遵守《基本法》和守护一国两制,才是最符合香港长远及整体利益。课程也须令学生充分明白,挑战国家主权统一,在香港散播狭义的排外思想,只会令香港走上绝途。当然,若然用上强硬措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何用年轻人听得入耳的说法,对他们晓以义、利,才是修订初中中史及历史课程专责委员会主席梁元生教授最当深思的问题。
我们期望,修订初中中史及历史课程专责委员会在推出第二份改革咨询文件时,能充分顾虑及最近的政治风波,从而谨慎思量,怎样的中史教育才是最符合现时香港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