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14天零本地感染 香港须汲取三教训
周日(5月3日)再度零感染,距离上一次出现本地感染个案(4月19日)已过去14天,这代表香港的疫情取得了一个里程碑。然而社会上下却不可被这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接下来如何守住第二个14天,彻底切断本地传播链,如何逐步放宽各项防疫措施而不致疫情反复,如何检讨过去的得失以作日后的参考与改进,都是仍需努力的地方。
第一个14天无本地感染纪录,证明了香港疫情本地传播链基本受控。然而政府抗疫督导委员会专家顾问许树昌认为,要28天连续无新增本地个案,即两个潜伏期过去,才有充分理据显示本地传播大致消失。因此香港人在欣喜之余,亦需保持警惕,继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及注意个人卫生,切勿功亏一篑。
短、中、长期的考虑
同时,随着疫情日趋平稳,各项防疫措施亦将放宽。但如何放宽而又不至疫情反复,十分考量政府各部门协调和食物及卫生局的统筹安排。比如上周二(28日)政府发布的强制检疫延长措施中,对跨境学童及相关工作者予以豁免,便引来不少担忧,认为跨境学童出入境次数相对会高,且如若感染,回到学校的传播风险亦较大。因此,食卫局局长陈肇始应汲取在1月至3月应变欠佳的经验,在接下来的长期防疫中收放措施,平衡经济、公共活动与防疫的需求。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在今次防疫初阶段中,政府有所不足,包括前期居家强制检疫的漏洞、医护人员物资紧张等。当年沙士后,为了检讨政府在应对突发疫情时的种种不足,为了不让299条人命白白牺牲,政府迅速成立了专责委员会,并完成《调查政府与医院管理局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爆发的处理手法专责委员会报告》,直指沙士期间的不足,为往后的防疫政策打好基础。今次疫情趋于平稳后,林郑应考虑适时成立专责委员会,对今次暴露的不足本苜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以把考验化为城市治理的经验,回应市民的质疑。
劳福局难辞其咎
第三个要汲取的教训,并不在公共卫生范畴。不管是政府代企业支薪等保就业措施的迟缓,还是至今未能好好解决的失业、被迫放无薪假等问题,都让疫情带来的民生经济问题放大,也让这次疫情并不仅仅是公共卫生范畴的问题。因此,检讨必须囊括民生经济等多方面,才能周全反思,为下一次突发情况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积累经验。此次疫情下对民生支援的不足,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自然难辞其咎,无论是支援政策偏重企业而忽略基层,还是对民情了解不足,认为综援已能在此特殊时期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都显示出失败的经济民生支援放大了社会悲剧。正如前文所说,疫苗面世之前,防疫将是长期工作,因此经济恢复亦不是一时半刻之事,民生困难将持续一段时间,罗致光须尽快将功补过,制订长期周全的劳工保障,让人拭目以待。
防疫路漫漫,只有认清先前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共同为防疫新阶段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