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亿津贴多少能进入打工仔口袋?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三(8日)公布“保就业”计划,宣布斥资800亿助企业支付薪金,保障雇主不会裁员。然而,由于津贴直接给予雇主,多少能间接由雇员获得,始终为社会最大忧虑。政府必须安排周密,确保800亿公帑能帮助真正有需要者。

特首林郑月娥周三公布,向合资格雇主提供工资补贴长达六个月,雇主在领取补贴期间不能裁员。工资补贴五成,以全港工资中位数18,000元为上限,即公司最多可依雇员数目领取每人9,000元津贴。

须完善监察机制

正如我们指出,周三记者会上多人关注官员如何确保钱能到雇员手上。毕竟此计划在本质上乃直接资助雇主,对打工仔的帮助是间接的。基本上,政府只重申计划公开透明,且若发现雇主违规裁员,会有两个惩罚的方法,包括收回工资补贴,及余下补贴会打折扣。此监察及惩罚机制是否足够,值得劳工及福利局仔细研究。但较之更重要的是,“保就业”方案在原则及理念上似乎有缺陷,对广大打工仔的帮助有限。

毋庸置疑,对于那些打算裁员、折扣支薪甚或推行无薪假的企业,他们有了这笔工资津贴后,便可支付员工最少五成人工,保住了那些原本会受影响的市民的收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即公司原本没打算裁员或推行无薪假,即使没有工资津贴,他们也会如期支薪。在第二种情况下,公司领取工资津贴,实际上只会令雇主减少支出,而不会令雇员有任何得益。

“150万雇员受惠”?

当然,在经济逆境下帮助企业也非坏事,但特首林郑月娥周三表示“我们预计在这计划之下有150万名有强积金供款户口的雇员会受惠”,则可能有误导之嫌。实际上,这计划下只在第一种情况下能令雇员受惠,在第二种情况下是令雇主受惠,而两者的人数分别多少,政府没有公布,亦很可能根本不掌握。

“保就业”计划不分申请者的经营情况,劳福局局长罗致光周四(9日)表示,“相信很多雇主如果根本不受疫情影响,也不会申请该计划”,这会否只是其主观意愿?纵然已有企业宣布不会申领资助,例如汇丰银行及香港赛马会,后者表示希望政府资源投放在更有迫切需要的企业及雇员,特别是小型企业,但这些可能只是个别例子。若然800亿主要落在第二种情况,即受惠者是雇主而非雇员,“保就业”计划难免成为“保企业”计划。

罗致光:相信雇主

在执行细节上,罗致光指出,将要求公司从今年1月至4月中选定一个月作为指定基准,按当月员工人数和薪酬申请补贴。假设一间公司1月时员工500人,后来裁员剩400人,但其以1月水平申领500人的工资津贴,政府如何确保所有金钱都会花在雇员支薪上?

我们并非指出,企业不值得帮助。事实上,中小企业正在挣扎求存,非常需要政府伸出援手。但正如林郑形容,800亿工资津贴乃“史无前例”,当中若一、两成未能用得其所,涉及金额已是百亿。百亿元对小市民的帮助可以多大?想到此点,便实在值得政府更周详规划,善用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