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疫或变持久战 资源分配成关键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俗称武汉肺炎)疫情持续,社会或需进入长期抗疫的新阶段。随之而来的物资挑战,策略调整以及人心的团结,都是社会上下需共同面对的问题。

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认为,多国都未能截断病毒传播链,新型冠状病毒或不会短期内消失。再加上现时天气炎热的新加坡、泰国等地均有不少感染个案,专家愈来愈没信心病毒会如沙士般随著气温回升而消失。袁国勇甚至认为只有当七成人口因受感染而产生抗体时,疫情才会缓和。 另一方面,相应的疫苗最快也要一两年后才能面世,而要等到疫苗能够量产,普遍注射时更需假以时日。因此,对抗武汉肺炎极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或持续1、2年。(AP)

医护口罩存量不足

全球爆发的持久战之下,首当其冲的就是物资问题。不同部门公务员均曾投诉防疫物资不够,例如有房屋署职员巡查喉管时,发现欠缺防护装备;有消防员投诉收到过期N95;有渗水办员工不获发装备去有风险地方检查;有海关一更50多人,只获派两盒口罩等。最严重的是前线医护的物资短缺。目前医管局防护装备存量已不够三个月,其中外科口罩、保护衣及面罩仅有近两个月存量,N95口罩更只有约四周存量,以至于医护只能在处理雾化程序(如插喉、抽痰等)时才能使用N95口罩。这无疑增加了前线医护的的风险。

毋庸置疑,政府必须开源,更灵活地搜罗采购更多防疫用品,以及支持本土防疫用品的生产。同时,在全球爆发,各地防疫用品需求皆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更需要“节流”,而节流并不是一味地缩紧医护防疫资源的使用,而是更灵活、智慧地分配防疫用品,让防疫用品用得更有效益。比如政府不同部门获得的口罩未必与实际需要成比例,外界尤其关注警队的物资是否比其他较有需要的部门如消防处还要多,资源分配的问题值得官员检讨。N95全球紧缺,若医护也只能在进行雾化时才能使用N95,政府更须重新规划分配,将资源按需求和风险优先级分配才能更好地长久抗疫。

医护N95储量已严重不足。(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除了开源节流,解决长期抗疫的物资需求,政府还需调整政策策略。比如袁国勇认为围堵策略将意义不大,但港府可考虑要求入境人士事先提交健康证明。的确,当战“疫”延长后,集中火力,短期严防死守的策略似乎难以细水长流。比如学校停课、政府服务减少可以是一时防疫之举,却难以成为长久的措施,因此当对防疫时间的预计有所变化时,政府亦必须做出相应的策略规划调整。

人心团结也是持久抗疫中重要的一环。目前社会与政府之间互信度不足,不利于齐心长久抗疫。这种不信发生在不同机构,影响着不同层面的运作。比如DSE考生向媒体抱怨获派口罩或出现问题,而不是向教育局、学校投诉,也反映他们未必信任政府部门。这种不信任部分出于社会情绪,部分也是政府部门的处事问题。比如港府对抗疫物资去向的不公开透明,对医护、不同纪律部队和政府部门的物资分配准则又未能让市民明白,强制检疫大厦名单滞后公布等,这些都是令公众与政府产生隔阂。如果政府不在资讯公开、与公众的交流上加以改善,此后社会的不信任只会成为长期抗疫的阻碍。政府必须予以重视。齐心才能协力,方可共渡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