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惠宁倡“三心”振士气 港府缺了什么?
周四(20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向30多名香港全国人大代表及200多名香港全国政协委员发信谈及香港的疫情防范。相对于过往中联办主任发表讲话的官腔,此次骆惠宁信件的文风与内容都更为“亲民”,被喻为“西环家书”。为了在疫情期间激励士气,骆惠宁的信文在对香港社会用亲和的言语释放善意,用“信心”、“爱心”与“齐心”发出希望香港社会团结抗疫的呼吁,与此同时,他也敲打了医护罢工等问题,形容为“政治新冠病毒”。因此,与其称之为亲和的家书,倒不如说他是代表中央为香港抗击疫情打下的一支刚柔并济的“强心针”。
这封信是否真的能起到强心针的作用,尚待时间的检验。但骆惠宁信中提到的两个问题,尤其值得香港政府去反思。其一,在于稳民心。骆惠宁在信中说到,“这是一个要冷静理性、不要制造恐慌的时刻”,并特别提到了香港出现的物资抢购现象,承诺“祖国内地始终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防疫抗疫,有关部门和驻港中资企业正开足马力,为稳定香港市场供应而努力。”而他本人也在周一(17日)走访多家中资企业,强调“保供应就是保民生”。可以看出,骆惠宁比林郑政府更有“稳民心”的意识,也知道策略上,只有政府有承诺、有能力保住民生,才能带出防疫的信心与齐心。
其二,在于骆惠宁信中提到的中港合作,尤其是内地对香港在物资、政策与精神上的支持。信中,骆惠宁肯定了中港之间的互助,包括香港对内地的资金捐助,内地输往香港的口罩等。而更值得留意的是,骆惠宁提到,内地为了支持香港防疫,在政策上,比如赴港签注的签发、出境人流管控等方面的配合。
在骆惠宁用“祖国内地始终全力支持”安稳民众恐慌情绪的同时,香港政府却无法让市民看到可以放心的举措。香港出现物资抢购,很大的原因正是因为香港政府没能让民众有信心,而当政府无法与民众建立互信,社会又可齐心抗疫。在大众最为关注的口罩方面,相较于台湾和澳门对稳定口罩供应的迅速反应,港府的迟缓及死板,以及包括林郑在内的官员讨论相关问题时屡屡脱离民情,无疑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情绪。在关口人流管制等防疫措施方面,香港政府本来有充份的主导权力,但在作决定时却进退失据,又未能与社会有效沟通,结果显得永远比民心所向慢上半拍。这样的政府,何谈“稳民心”。
香港政府似乎漠视了自身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的权力,缺乏主动与内地协调的意识。19日,香港各大媒体纷纷报导深圳重新开启赴港签注的申请,引发社会对是否会增加疫情扩散风险的恐慌。其后媒体查明,这实属是因为对内地出入境管理公告的误解而引发的“乌龙”。香港政府应该利用自身的能量和“一国两制”的优势,主动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沟通,为香港公众释疑。
骆惠宁此次“振奋军心”的信件,颇具内地的“关怀”风格,和中央政法委周三(19日)提出的“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泪点,有人情味的‘暖新闻’”异曲同工。这种沟通方式与港人多颇抗拒的内地“官腔”有明显区别,但不代表港人就会“收货”。然而不可否认,面对疫症威胁,信心、爱心和齐心确实是重要的,而这“三心”香港社会并非无迹可寻。正如信中提到,香港的不少社团、机构、商家想尽办法在世界范围采购物资、医疗设备,正是社会上下怀抱爱心,齐心抗疫的表现,也是社会抗疫信心的来源。只是,当政府在社会的信心中缺席时,就难以得到社会的齐心以待。这是香港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