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马线“斩件上市”背后的糊涂帐
新型肺炎疫情之下,屯马线一期三个新站在周五(14日)开通,未见大量人流,但无损铁路迷的兴奋心情,东铁乘客亦乐见多一个转车选择。
屯马线早可直驳红磡,贯通东西,却因为处理古迹及豆腐渣工程,进度一直落后,更有意由港人替超支买单,激起民愤,种种丑闻摧毁港铁的金漆招牌。要解开困局,政府必须重掌铁路发展和营运的主导权。
问题由港铁上市开始
屯马线的问题,可说是一次又一次决策错误的结果。
首先,是港铁上市。港铁在2000年招股时列明,港铁在任何新铁路项目的投资上,需要有适当的商业回报率。假如铁路项目的预计总收入在扣除预计总开支后,少于预期的资本回报,即属财政上不可行。在评估屯马线财务安排时,政府认为无法单由港铁出资,故由政府直接批款,即服务经营权模式。这条款表示港铁可拒绝蚀本生意,推搪工程。更重要的是,服务经营权模式容易构成财务漏洞,即港铁没有责任“睇实盘数”。结果港铁屡屡超支,金额至少达165亿元,以致总建造费推高至971亿元,最后要问政府追加拨款。
第二,是港铁疏于监管承建商。屯马线建造工程自2012年开始波折重重,有些是“非战之罪”,例如发现文物,但更多是工程过失,例如土瓜湾站墙身钢筋被削,会展站附近沉降严重,最令人震怒的是红磡站月台钢筋被削,螺丝头没有装上,“检查及测量申请表格”(RISC)等文件不全兼造假,而且港铁及主要承建商礼顿亚洲多番隐瞒事件,对传媒和公众的态度傲慢,置工程及乘客安全于不顾。屯马线原订2018年底通车,但今年才开通三站。
第三,是政府过度信赖港铁。政府是屯马线的出资方,而且是港铁的大股东,问责和技术官僚均处身董事局,而路政署担当“核实监督者”(check the checker)角色,一直与港铁开会跟进工程。最后,由问责到署级官员均对工程失误几乎懵然不知,直至传媒揭发,分判商爆料,政府才如梦初醒。这种监督方式,背后反映政府过分信赖港铁执行工程,以为港铁有规有矩,于是化繁为简,直接由港铁替政府监督。
三大问题一脉相承,港铁往绩有目共睹,易取得政府信任,即使工程有问题,外界难以及早察觉。再者,因为港铁是本地唯一铁路营运商,更是上市公司,政府身为大股东,不会容让港铁出事,港铁于是更放緃自己。在高铁超支延期丑闻后港铁仍未汲取教训,便是一例。
调查委员会效用成疑
港铁高层相继辞职、离任,港府亦成立调查委员会彻查事件,但屯马线的风波绝未终结。未开通车站仍在建造、补救,超支额势断继续上升,专责调查仍在下半场。
值得注意的是,究竟调查委员会能否为风波查明真相,仍是问号。例如去年发表的中期报告,一早判定红磡站扩建部分结构安全,但测试和检验石屎还未完成,是否太快“放生”港铁及承建商。委员会提交最终报告的日期亦一再拖延,由去年8月底两度延至今年3月底。此外,其中一个承建商中科兴业退出聆讯,抨击调查委员会永无真相,无疑打击委员会的公信力。
调查真相以外,港铁管治亦须彻底改革。在风波期间,社会热议一番,后又静了下来。去年《施政报告》提及,运输及房屋局研究最有效监察港铁的模式,包括成立新部门专责处理和监督铁路规划和建造事宜,惟没有提出时间表及路线图。反修例运动和新型肺炎疫情可能打乱了部署,但不能就此停步,毕竟港人已经忍够港铁的专权和政府的緃容。
回购港铁、收回监管权力
针对屯马线衍生的问题,调查报告不容再拖,还港人交代。政府必须痛定思痛,日后的新路线建造,须弃用服务经营权模式,不能只着眼于服务经营费,并由港铁承担工程超支,并需受上段提及的监察部门紧密监督。而要正本清源,还是要政府回购港铁,还原港铁为纯粹的铁路建造经营公营部门,唯有如此,港铁高层才会意识到,方便市民出行才是最主要目标。
新路线开通前夕,港铁在电视大卖广告,宣传路线的便捷和新增社区设施,只字不提延期超支、斩件通车,仿佛这些劣迹不曾存在。广告归广告,港铁这笔糊涂帐,各项调查仍未作结,港人岂会轻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