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纸成疯抢目标 疫症中如何自处?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疫情持续,继口罩、消毒用品,以及白米、公仔面后,厕纸亦被香港人抢购。周三(5日)的抢购潮源于网上流传虚假讯息,指有“惠康内部消息”声称内地生产线停工,多种日用品如即食面、纸巾、白米等供应有限。惠康及后已澄清消息,多家供应商亦指货源正常,会维持一般补货。

以往本港遭遇台风,以及沙士、猪流感,市民都曾争相抢购物资,在社会疫症横行时,甚至连板蓝根、白醋等偏方都会被抢购一空。不过今次被市民狂扫的厕纸既非粮食,也不能“治疗”奇难杂症,厕纸抢购潮的缘起可谓是恐慌使然。或许不少香港人认为,政府将连厕纸供应都保不住了。社会竟至如斯光景,实叫人难过。

或许不少香港人认为,政府将连厕纸供应都保不住了。(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停一停谂一谂 勿堕恐慌循环

自疫情爆发以来,由口罩等物资开始的不断疯抢,部分虽是货源问题,但也有部分由社会心理导致。超市货架可谓普遍市民衡量市面货量的最直观办法,以今次厕纸事件为例,自流言传出后,货架上的厕纸开始见少,多家邻近分店甚至陆续售罄,市民自然担心市面厕纸不足。而且市民经过口罩缺货一役,也更容易假定厕纸一样难以补货。

屡次的物资短缺事件,令港人疲惫不堪,每天留意哪里有口罩、哪里有疯抢。不分真假、先抢为妙的本能反应逐步取代思考,今日抢完厕纸,他朝或要抢漱口水、抢卫生巾,抢到货架清空,恐慌心理再度蔓延。

其实疫情发展未明,社区爆发的危机潜藏,害怕乃是人之常情。不过任超市的货仓再大,也不可能敌过七百万人的疯抢。要对抗疫情,香港人首先要保持理性,购买物资也要适可而止。试问一个人买下几年份量的厕纸又有何用?网上谣言众多,造谣者固然可恶,但若七百万人不够冷静,跟随谣言行动,抢购风潮又怎能平息?疫症时期,香港人更须保持理性,核实谣言。

香港人首先要保持理性,购买物资也要适可而止。(资料图片/梁焕敏摄)

富者囤积居奇 贫者何处求援?

市面货品售罄,部分市民经济能力充足,尚能“以本伤人”高价买入。逾千元的一盒N95、近五百港元一盒的日本口罩、$25.8一个的韩国KF94,愿意购买的依然大有人在。但对于贫苦基层,既无法硬食炒价,日常埋首工作也无暇排队。而许多长者不谙科技,要他们登上各大网购平台扫货,更是天方夜谭。

香港市民面对困境,不少社区组织、区议员、商户皆群策群力。例如周三(5日)有团体在梨木树派发免费口罩,期间传媒访问一名排队街坊,询问他何以不戴口罩,街坊答道家中已用尽口罩,随之潸然泪下,及后细问才知道他已曾多次排队,可惜皆失望而回。幸好经媒体报道后,公民党荃湾区议员陈琬琛协助他获得口罩。但镜头以外,还有多少这样买不到基本物资的香港人?

目前各区区议会均已通过拨款购买防疫物资发放街坊,多名区议员亦向街坊发放口罩、洗手液等物资。各区区议员在此之上还可多做一步,本港不少有心商户皆努力在外地寻求口罩供港,区议员还可以担当协调角色,在得知区内有急需口罩的基层或老年人后,可以尝试与有关商户或社区团体协调,提议首先向基层或老人供应口罩,避免要老人家吹风排队之余,也共同尽力阻止社区感染发生。当社会有什么新消息,或有谣言不实时,区议员亦要协助消息不灵通的街坊掌握资讯。

镜头以外,还有多少这样抢不到基本物资的香港人?(资料图片/陈琬琛Facebook)

政府抗疫不力 市民信心破产

归根究柢,市民疯抢物资货架一扫而空,反映的是对政府信心见底,简单如“厕纸供货”也无人相信政府可以守住。自疫情爆发,香港政府反应速度落后于台湾、澳门等地。政府面对口罩不足,一举一动都完全无法给予港人信心,早前政府信誓旦旦的“全球采购”亦遭立法会议员莫乃光直斥其“Hea”,质疑物流署的全球采购方式就是向着世界发电邮,要求供应商登入政府系统注册投标。口罩价格水涨船高,香港政府还依旧囿于市场教条,要供应商价低者得承接生意。

“港人自救”,一时之间变成不少港人的抗疫方针。社区团体、商户致力寻求货源,区议员向街坊派发物资,讨论区激烈讨论网站货量,市民无限“F5”网购店,为求一罩排队餐风露宿。若然政府“无为而治”,供应依旧不足,市民只怕仍要抢购口罩。林郑月娥等主要官员或会毫不着急,甚至认为市民不必如此疯抢,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为官者高高在上,若然连社会心理也不谙,试问如何在疫症时期稳住民心?除了等待供应商回复电邮之外,政府要做的事,着实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