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波应加烟草税 控烟须多管齐下
周二(21日),吸烟与健康委员会(下称“委员会”)联同79个团体向港府发出公开信,促请财政司司长于新一个财政年度增加烟草税一倍,并落实同比增加烟草税率,以减低吸烟率和保障公众健康。
回看政府2014年把烟草税上调11.7%后,近六年来仍保持现状,使得委员会大幅调升税率的建议显得合情合理。除此之外,港府更应反思多年来虚耗的时间,加强控烟措施,以弥补冻结烟草税多年的决定,并制定“全面禁烟”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才不会使“无烟城市”不会流于空话。
现时,本港主要品牌的卷烟售价约为57至59元,远比不少地区低,如新西蘭约133港元、新加坡约75元、英国约94元及澳大利亚约187港元。个中原因,诚如委员会的公开信指出,本港确“缺乏一个长远而持绩的烟草和价格政策”。
过去20年,港府只调升过五次烟草税(注一),而对上一次已是2014至15年的财政年度,惟通胀与收入增长却会随着时间蚕食烟草税的实际成效。如同世卫的《控烟公约》写道,调高烟草价格和征税,是减少民众吸烟的有效而重要手段。但政府在2014年后,不但没有主动调升烟草税的意愿,也对官方委员会的建议置若罔顾,无视大众的共识。
据委员会在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间进行的“控烟政策调查”显示,受访者当中有79.6%支持在翌年增加烟草税,同时更有70.9%的人支持每年递增烟草税。调查同时指出,不少吸烟人士认为,把香烟售价的中位数定为每包100港元将有助戒烟。不过,去年立法会会议中,虽然食物及卫生局常任秘书长谢曼怡回应议员提问时,表明港府的控烟政策“旨在通过鼓励市民不吸烟、抑制烟草的广泛使用,以及减低二手烟对公众的影响”,但从烟草税近六年一成不变的现况看来,港府使用政策干预的积极性难言合格。
据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2011年本港与吸烟相关的死亡总人数为6154人(35岁及以上),而因为吸入二手烟致死的则有672人。而经济成本上,吸烟及二手烟导致本港每年须承担55亿元成本,当中包括医护服务、失去的生产力和住宿照顾服务。因此,不论是从公共卫生或是经济成本考量,上调冻结多年的烟草税皆对社会大有裨益。
加税以外的控烟策略
然而,增加烟草税仅是控烟的政策之一,港府长远仍要参考芬兰、英国等地的计划,制定更全面的控烟蓝图和时间表,减少烟草烟雾对他人健康的影响。例如,芬兰的“无烟城市2040年”中,当局有两项创新的禁烟政策,即禁止在家中阳台上吸烟(如附近有邻居),以及禁止在15岁以下人士在场时吸烟。再者,现时如蒙古、哈萨克和俄罗斯等国,已推行严厉的规限,禁止民众在所有公众地方吸烟,而日本亦有“路上禁烟”条例,规定民众只能在指定“吃烟区”吸烟,以杜绝“火车头”。
港府亦可考虑禁止有味香烟和统一包装,以减少民众对香烟的需求。有研究发现,若然政府取缔所有薄荷和香味卷烟,将会有约三分之一受访的吸烟者表示会减少烟量,甚至戒烟。此外,加拿大、法国、爱尔兰、挪威等国,现时亦已规定市面的香烟须以“中性包装”(plain packaging)出售,即不论任何品牌、味道、尼古丁含量的香烟,均须以统一、标准的颜色、尺寸和形状包装,而包装亦只能载有必须披露的信息(如尼古丁和焦油含量)和规定大小的健康警告,以摧毁原有包装的吸引力。
尽管本港的吸烟人口数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吸烟率亦在过去20年稳步下跌,惟此亦不容忽视特区政府在控烟政策的落伍及其角色的必要性。港府多年来裹足不前,只提出“无烟城市”的口号宣传,但蓝图、时间表和全盘政策却未见踪影,实在教人失望。因此,是次委员会倡议烟草税增加一倍不但合理,同是社会大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