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文件”揭华府误导 “语言伪术”或作茧自缚
上周,《华盛顿邮报》刊出一系列华府的机密文件,披露美国高级官员在长达18年的阿富汗战争中没有向人民说出的泥浆摔角真相。“阿富汗文件”虽然不比1971年越战的“五角大楼文件”震撼及严重,但文件不仅有助了解美国如何制定战争政策,更揭示出政客误导言论的危险性。
“阿富汗文件”是《华盛顿邮报》按国内的《资讯自由法》,经历长达三年讼诉,而要求阿富汗重建特别监察长(SIGAR)公开的机密文件。这份多达2,000页的文件记载了不少军事将领、外交官和政府官员对话,揭示不少位高权重的官员皆认为阿富汗战争是无法战胜,但仍以误导式言词,来说服大众支持延长战争,而非开诚布公,坦然交待美军遇上的难题。
美国官员纵非撒谎,以不实、虚构的陈述来达到目的,但其误导公众产生不切实际的期许,将疑虑隐藏于政府保密法的面纱下,再以含糊不清的言词重新包装、推销。从“阿富汗文件”可见,即使一众高官曾形容阿富汗政府是“腐败”和“不可靠”,甚或是表明巴基斯坦不会终止对塔利班的支持,负责制定政策的官员,皆没有对国会和大众清楚地解释这些基于“事实”的评估,反而更以主观的“意见”取而代之,用以维持大众和国会对战争的支持度。
在这些故意被忽略的言论中,不少直接影响公众判断战争成败。例如,美国前驻阿富汗大使Robert Finn(2002至03年)曾表示,“这是我们政府的系统性问题。我们的考虑不能超越下次(阿富汗)选举。当我们去阿富汗时,每个人都在谈论一、两年(的事情),而我会对他们说,如果是幸运的话,我们将能在二十年内离开,”。另一位驻阿富汗的前大使Ryan Crocker(2011至12年)则说,“我一直认同卡尔扎伊(Hamid Karzai)的观点,就是你不能将这些钱投入一个非常脆弱的国家和社会中,同时又不助长其腐败。你就是不能。”。而小布什和奥巴马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Jeffrey Eggers更提出过尖锐的问题,“当我们遭阿尔盖达袭击时(意指911事件),为何我们把塔利班变成敌人?我们为什么要打败塔利班?⋯⋯” 这些对战争成效的悲观评估,不但全部未曾公诸于世,反而更被“啦啦队式”的言词取代。
诚信破产与民粹风气
2009年12月,时任美国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Stanley McChrystal对国会作证时曾说,“未来18个月可能是决定性,并终会带来成功⋯⋯我们可以且将会完成这项任务”。而这种主观的期望,更重复地出现在多位政府高层的口中,如2010年时任联合部队司令部司令、后来曾任特朗普国防部部长的马蒂斯(James Mattis)在国会作供时,形容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重回正轨”,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在2006年发表的报告中,亦指战场上有“许多好消息”,而奥巴马和时任国防部长帕内塔(Leon Panetta)更形容美国已经“转危为安”。到了2019年,相信不少人也会对上述的幻觉一笑置之。
即使美军入侵阿富汗一战,确实为女性权利和经济带来丁点的改善,惟此亦难以用作合理化误导公众的借口。这场战争持续近廿年,不但已耗费近一万亿美元,同时亦为两方带来数以万计的人命伤亡,更遑论是家庭破碎、创伤后遗症、难民等难以量化的损失。尤有甚之,美国不断在“重回正轨”和“转危为安”的折腾后,竟然到现在仍未想出推翻塔利班后的政治解决方案。
诚然,一众美国高官刻意对公众隐瞒对战争的评估,或许可用艾森豪威尔在1961年首创的“军事工业复合体”理论,来理解误导大众的动机。但是,这种不尽不失的言论,早已不仅见于美国,更是全球不少政客的通病所在,使其危险性不容忽视。纵然现世的政治人物已非公众的道德模样,难以以身作则,引导大众分辨善恶,但即使“失实意见”只出于个别政客,当选民认定他们的政治承诺难以兑现,这不但使个人信用破产,同样会削弱整个政治制度的认受性,最终使到信心尽失民众放弃现有制度,改用极端手法迫使当局正视“民意”,各地民粹风气盛行及反建制政客冒起,便为结果。人无信而不立,政府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