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信追邮费每封2元 邮政署为何十年未决?
香港邮政将由下周一(16日)起实施新安排,香港邮政会向寄件人或收件人寄出“欠资邮件交付通知书”,通知书内会包含欠资邮件的正、背面相片,并贴有欠资标签。原有的橙色“领取欠资邮件通知卡”将被取代,下周起市民接收邮资不足邮件前,皆会先行从“通知书”上得知邮件外貌,再决定是否邀付邮费。
不足邮资由收信人付
现时邮政署尚在采用的“领取欠资邮件通知卡”,因为并未写上邮件资料,收件人往往需要先付邮资,才能看见邮件实物。虽然做法避免市民在阅毕邮件后“走数”,但却令不少市民“中伏”。去年立法会新界东补选时,工联会候选人邓家彪因为未支付全数邮费,导致收信选民纷纷收到“通知卡”,让选民付款4元(欠资及附加费用)后发现邓家彪“选情严峻”。
香港邮政下周一采用“欠资邮件交付通知书”,但其成本甚高,效益未知。因“通知书”的寄出成本由香港邮政负担,基本邮费每封2元,以今年首10个月有约30万件欠资邮件,若署方每次以2元成本追回几毫欠款,随时得不偿失。而且,新通知书附上邮件外观照片,需要由职员对信件扫描,行政耗时较送出不附图片的“通知卡”为多,实际执行效果如何有待观察。香港邮政应参考审计署过去建议,就欠资邮件除了欠款之外,应将处理“通知书”时所衍生的行政成本一并列入附加费,向寄件人或收件人征收。
邮政十年磨一剑
过去审计署分别于2010年、2015年均曾发表报告,已多次指出香港邮政的“邮资不足”问题,但问题持续至今,几乎跨越一个十年。2010年,审计署查核了1,299份邮件,发现不足的邮资款额高达应邀邮资的37.7%。2015年,审计署寄出50封本地邮件测试,部分邮资不足、部分没缴付邮资,结果发现86%(43封)成功寄出,收信人未被征收附加费。两份报告建议香港邮政完善机制,甚至应征收附加费,遏止邮资不足的情况出现。但香港邮政看似“已读不回”,两度同意审计报告建议后,到2019年才稍有改善眉目,效率低下。
不仅“欠资邮件”问题如此,香港邮政多方面遭受审计署抨击,但多年之后情况仍未大有改善。例如2015年审计报告早指出邮政职员逾时工作的补假、津贴违反《公务员事务规例》。根据《规例》,逾时工作应首先以补假作偿,但香港邮政则大部分以津贴解决,以当时的逾时工作时数为1,362,941小时计,其中1,115,234小时(81.8%)以逾时工作津贴作偿,向员工多付近1.79亿元,成为香港邮政的财务负担。
甚至,违规状况在发现之后五年仍然持续,几近无视《规例》。据传媒报导,邮政署18年7月曾与工会会面,本来要求今年1月1日实施“先补假后补水”方案以符合《规例》,但因工会不满,有关安排仍须延至明年1月进行。香港邮政作为政府机构,发现问题却迟迟不予解决,花费以亿计,当局必须予以检讨。而港府所需要反思的更不仅是“OT钱”、“邮票钱”,而是这种拖延政策怎样形成?在政府里植根日久的官僚主义该怎样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