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更赢掌声 政府应该知耻
李嘉诚基金会推出的“应急钱”计划,向饮食业、零售业、旅游业,以及持牌小贩发放总值10亿援助,基金会以3星期完成处理4万宗申请个案,仅于60天内便将款项发放到合资格申请者手上。基金会效率之高,不禁令市民回想政府派发4,000元时的笨手笨脚。基金会在经济艰难时刻出力帮助中小企业,其努力及付出值得肯定。但香港政府仍须反思,除了触及皮毛的纾困措施之外,政府尚有更深层次的改革等待进行。
港府不敌富商
政府去年公布《财政预算案》后再推“补漏拾遗”的关爱共享计划,向合资格市民每人发放最多4,000元。惟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派钱方案错综复杂,市民需要提供足够证明文件,发放金额亦随个人缴税不同而变化,批核程序繁多。但整个复杂过程政府偏舍易取难,采取全人手做法:弃用网上填表、市民须提交实体表格、将一袋袋的表格集中运送、再由政府职员在电脑输入资料,处理方法为人诟病。
李嘉诚基金会达10亿的派钱措施,远比香港政府的多轮纾困措施来得实际,效率也远高于政府,难免令市民质疑,香港政府的创科水平落后市场多远。“应急钱”的申请平台仅用14日建立,但已能利用Google 云端人工智能 Vision AI自动从图像中摘录、分析文字,并用 OCR (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准确自动输入资料,以电脑取代人手输入,技术足足超越港府一个年代。
而香港政府周三(4日)推出新一轮纾困措施,更有商户直指不及李嘉诚,连燃眉之急亦难以应对。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联同一众官员公布第四轮纾困措施,包括减免非住宅用户每个月75%的水费及排污费,及提供75%的电费补贴,并为所有非住宅物业提供进一步差饷宽免等。不过有餐厅负责人接受媒体访问时直指,营运的最大开支始终是舖租、人工。水电费、排污费等费用,本来就不是店舖东主的主要负担。政府的纾困措施,对受社会经济因素正面冲击的饮食、零售业界而言似有若无,李嘉诚基金会直接派出款项,反而来得更加实际。
派钱无助治本
李嘉诚基金会发放“应急钱”,在今次危机之中展现了一定的社会承担。然而香港其余“大地主”自风暴以来,除了偶尔登一两次报纸头版之外几乎隐形,摆出事不关己的离地姿态,却不知香港步入今日局面,部分要归因于富人的不负责任。过去港人一直受“地产霸权”所害,地产商卖楼致富,青年上楼却遥遥无期,香港坚尼系数高企0.539,在已发达经济体中高居榜首。今日的社会不安稳,在数字上好比“诅咒”一样冥中注定。
富商李家诚视基金会为其“第三个仔”,在这次艰难时期愿意推出纾困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及市民度过一时难关。不过社会也会问,多少人有心又有力做慈善?社会所需、经济困难,若然只能旨意个别富商的基金会钱派,岂是长治久安之策?市民岂能不活在焦虑之中?要罢脱贫富悬殊的动荡诅咒,社会改革事在必行。香港政府不能躲在富商背后,将民间疾苦外判给富商处理,反而应以此作为契机,为未来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展示诚意。
香港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固然地产商要负上责任,但政府仍不能全然诿过于人,更关键的改革责任始终在政府肩上。改革不是草草减少水电收费,减免一时三刻的差饷,政府必须真正反思,包括过去的政策为富豪提供“赚到尽”的美好天堂,间接造就李嘉诚以及一众“大孖沙”的诞生,如今被民情反噬,政府更应痛定思痛,调整过去“小政府、大市场”的错误迷思。当一个以地产发财、赚了不少市民金钱,影响力之大甚至被封以“李氏力墙”的富商,竟然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较政府还赢得更多掌声,这应该是香港政府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