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一票可改写结果 选民须踊跃投票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区议会选举在即,此更是修例风波以来首场选举。观乎历史,区选投票率一向偏低,有不少选民“有票不用”。市民无意投票,与过去区议会职能有限、以及区议员能力不足不无关系,甚至认为自己一票微薄,并无影响选举、甚至改变社会的影响力。但选票永远是市民监察及刺激议员议政质素的重要工具,要改善区政、完善社区发展不得不从投票开始。
观乎上届多达26个选区的当选者以少于100票之差压倒胜出,选民切勿因“票小”而为投,放弃改写区政结果的权利。

有票不投之谜

受修例风波影响,不少市民从政治冷感中觉醒起来,带动选民登记数字再创新高,登记选民数字较去年净增加超过30万人,甚至有更多有意改善区政之士亲身参选,使本届区选首度出现“零白区”的情况,即全港452个选区均有多于一人参选,参选人自选当选区议员的情况已成绝响,可见选举气氛极其炽热,更多市民均愿藉选举制度改变社会,不失为一件好事。

今届区议会选举将于11月24日举行。

但须要注意的是,区议会选举的投票比率向来不高。虽然自区选设立以来,选民数字与实际投票人数均不断上升,但始终有不少登记选民“有票不用”,未有在选举日中运用其投票权。以2015年区选为例,当年全港选民人数达312万,惟实质投票人数只有约147万,选民的投票比率只有约47%,虽较2011年的约41%已大幅上升,但仍与立法会接近六成的投票率仍有一定距离。诚然,本届区选投票率必创新高,问题是“有票不用”的情况会减少多少,仍是未知之数。

区选投票率不高,与区议会的形象息息相关。区议会向来予人职能有限的印象,大多处理微观的社区事务,与立法会处理宏观的立法、资源分配相比,自然有“鸡肋”之味,不少选民或许认为有票无用,宁愿选择赋闲家中亦不拨冗投票,这情况过去一度在年轻人中尤其普遍。更甚者,不少选区长期由政党盘据,导致鲜有外来者愿意花费资源挑战,这亦是不少选区过去只有一人出选的原因,在缺乏良性的竞争下,在零星的参选者未能代表自己下,选民自然无意欲投票、甚至费神关注区选。

莫以“票小”而不投

市民有感区议会职能有限,只因他们错误将之当作处理政治议题,甚至作政治表态的地方。其实区议会根本不应被政治化,处理具体地区政策和社会资源管理才是其“正业”所在,而这些地区民生政策相当重要。举例说,区议会每年审议数以亿计的地区项目,有不少花费巨额公帑,却华而不实的地区工程,正是区议员未有着力把关下通过,但同时这亦由选民未有好好善用手上选票所致,显然区选一票并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再者,在不少有心社务社区之士踊跃参选,选民“无得拣”的情况已经不再,他们或许仍未能充分代表所有市民,但最少亦为改善区政带来新气象,选民更应尝试理解、认识区内的参选人名单、政纲,再以选票决定其社区的未来。

有部分选民认为,其手上一票影响力有限,可谓“多佢一票唔多,少佢一票唔少”。但选民绝不应妄自菲薄,零星票数往往成为取决选举成败的关键。以2015年区选结果为例,在当年431个选区中,就有26个选区的当选者只以少于100票之差胜过其对手。再看极端一点,选区如南区的华富南与黄大仙的池彩,当选者分别仅以三票及五票之差压过对手胜选,如再多数位选民于当天投票,结果或许已经改写。

2015年区议会得票数字

修例风波旷日之久,街头冲突更是无日无之,背面所显示的只是市民求变心切,希望体制得以回应其诉求,解决社会种种的深层次矛盾。今届区选作为本港陷入政治困局后的首个选举,选民必须珍视如此机会,别再轻看手上一票的功用、价值,把握以最和平、理性的方式改善区政,以选票回应其民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