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珍惜社区建设 向政治投机者说不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周日(24号)举行的区议会换届选举,选民将选出452名议员为代议士,处理地区事务。虽然受反修例风波影响,本届选举吸引了不少政治素人参选,社会情绪高涨和选举政治化,但社会不能忘记区议会的原意是以社区建设为己任,便应警惕政治投机者,免得赔上四年光阴,押注于政治口号而遗忘了社区工作的重要性。

有别于去届选举,本届区议会的竞争程度实为近年之最,1090名候选人将竞逐452个由民选产生的议席。这个数字不但打破去届的总候选人数,同时没有任何选区的候选人能自动当选,“零竞争”已是俱往矣。整体来说,社会上下的政治参与度有所提升,公民社会的发展日趋成熟,但受当前撕裂的氛围影响,不止有人希望能从区议会的体制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同时也有人抱着“报复心态”参选,宣泄对现况的不满。不过区议会的本意,是让选民就地方行政区的民生事务一表己见,推动社区自治,故选举的标准实非找出空喊政治口号的人物,而是选出着眼于改善民生的社区代表。

理论上,由于区议会将产生出六名立法会功能组别议员,以及117席特首选举委员会委员,使其影响力不只地区事务。但区议会作为筑构民主政治的铺垫,其眼光应优先着眼于民生议题。一如《区议会条例草案》所列的职能,区议会不仅要就影响地方行政区内的福利事宜、公共设施及服务、地区公共工程、举办社区活动向政府提供意见,更需要就改善环境、康乐及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等拨款。因此,区议会不只是处理市政、交通等议题,且政治色彩有限的地方组织,亦是培养、锻炼政治人才的入门阶梯。

可是,要衡量何谓“称职”的区议会候选人,“黄、蓝”的政治之分实在难以作为准则。须知,衡量议员的能力不只在于其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争议,而是在于参选人对社区事务的熟悉程度、居民联繋能力等社区治理范畴。2003年的区议会选举,在社会气氛高涨下,民主派获压倒性胜利,惟及后的结果亦反映出,区选政治化仅能让一众选民发泄对政府的不满,而忽略了其他同样迫切的民生所须,终使区议会的发展蹉跎了四年光景。是以,选民投票时更应集中于政纲倡议、社区服务经验作为衡量标准。

撇除地区工作,选民亦可留意有志于服务社区的参选人,能否针对现行区议会制度的种种不济,提出改革良方,以完善区议会的职能。2000年港府将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废除后,区议会一直予人咨询组织,而非法定组织的无能观感,连带其存在价值也备受质疑。若然社会被空泛的政治口号打乱方向,支持视社区工作为“鸡肋”的参选人,将错失在制度里提出改革的契机,延续现时“地区研讨会”的性质。反之,有意投身社区服务的参选人,至少亦应能点出区议会在财政权、地区服务权和咨询制度的不足之处,说服选民改革的迫切性。这才能完善区议会的理想功能,提升居民由下而上的关注和參与度,从而建立议会和议员的认受性。

每一票的份量或许是微不足道,但集合起来却是推动社区变革的力量,小选区的结果更可以由几票之差而决定。过去不少人笑言建制派只靠蛇斋饼粽收买民心,但区议会本为处理社区治理的制度,而社区工作又必然涉及民众的物质需求,故过去建制派能主导区议会的现实,也可视之为扎实地区工作之果。然而,在风高浪急的社会情绪下,选民务必认清挟着民怨出选的政治投机者,免得白白浪费了保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