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女性乘车以防性侵 滴滴顺风车头足倒置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即将在内地重投运营的滴滴顺风车为保障女性乘客的安全,规定女性乘客不得于晚上8时后享用服务。这一规定引来社会的巨大反响,令滴滴顺风车急忙修改规定,将整体运营时间提早于晚上8时结束。这场风波背后,反映社会在处理问题上容易本末倒置,不仅对女性不公,更暗含对男性的偏见。

滴滴顺风车是滴滴平台推出的平价交通,广受学生和青年群体的喜爱,上线100天就吸引了840万乘客,550万车主参与。然而,“滴滴顺风车”在2018年三个多月内连爆两宗女乘客遭司机奸杀案,激起全国怒火,并因出行安全问题而下线整顿一年。因此,当滴滴出行近日在App内宣布,顺风车服务将于11月底前在七个主要城市重新上线试运营,保障乘客措施——尤其是女性乘客的安全——成为了关注重点。

滴滴出行是内地最大的网约车平台。(路透社)

女性晚上不能乘车

重新上线的滴滴顺风车将提供更严格的司机及乘客审核与信用及评价体系,比如以影片形式验证司机身分,在用户注册、发单、接单、上车等多个环节加密人脸识别,提供报警平台、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路线偏移提醒、行程录音等功能,以保障出行安全。

加强安全保障措施令人欣慰,然而其为了保障女性乘客安全,专门设置的晚上8点至11点只服务男性用户,做法引来争议。内地不少网民试图用市场逻辑合理化这种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认为“作为一个私企,它天然选择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市场经济中,一分钱一分货”。但市场经济遵循价格规律是有一定的前提和底线的,不能成为牺牲女性乘车权利的借口。

滴滴顺风车的注册车主将有严格审查制度。(视觉中国)

“我这都是为你好”?

更何况,保障女性出行安全并非别无他法。除了滴滴顺风车已经投入的提高监管外,效仿部分地区地铁施行的女性优先车厢也是一个可考虑方法。去年8月滴滴顺风车下线整顿前,女车主占5%,女乘客则超过半数。滴滴平台可研究能否够给予额外优惠或补助,吸引更多女性车主加入,并在深夜时段提供女性优先或专属服务。粗疏地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解决可能发生问题的群体,权当解决了问题本身,不仅非长远之际,更缺乏人文关怀。

限制女性出行,以降低女性受害机会,毫无疑问是本末倒置、因噎废食。同类思维中最恶名昭彰的做法,莫过于要求女性不要穿短裙,以减少性侵犯的罪案发生。这种做法亦牺牲个人自由权益。1930至4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时期,国民政府正是藉著为女性健康著想的旗号,禁止女性女性烫发、穿耳洞等行为。这些啼笑皆非的规定,今天新瓶旧酒再次出现,反映社会的进步实在有限。

滴滴出行排第7位,中国雇员人数介乎1万至1.5万之间。(视觉中国)

再者,这规定除了针对女性,背后亦暗含对男性的偏见和不公,假定了罪案的施害者为男性。虽然性侵个案的受害人确实以女性为主,比如香港2017年首九个月的性暴力个案中,仅3%受害者为男性。但这一则可能男性因为性别偏见而不敢报案,二则也不可以忽视少数男性受害者,令他们缺乏援助。不管如何,限制女性晚上不可使用乘车服务的规定都荒谬无理,说明内地社会对男女平等和彼此的权益保障意识仍较淡薄。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物质上愈来愈进步,但这并不代表文明上同样如是。

政府岂能作壁上观

至于政府,面对像滴滴顺风车这类新兴的经济模式及服务,它更不能回避责任。中国交通运输部在去年滴滴顺风车出事后,指责企业钻了法律空档,以顺风车名义进行非法运营;香港政府更一直对Uber不置可否,被视为拖慢这个城市的共享交通发展。两者都只知批评,其实政府应该做的,乃平衡营商环境及社会需要。当大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长,共享交通的确带来不少便利。政府与其粗暴取缔,不如思考如何加强规管,使市民能够多一种交通选择。

UBER是香港主流的网约车平台之一。(资料图片)

以内地的滴滴顺风车为例,政府可研讨如何考核或惩罚不良纪录的司机,加强吓性和监管力度。香港Uber司机虽有驾照年资要求,但未必考虑到冷藏牌的问题,经验不足的司机可能也能出车载客。种种问题,不能单靠市场自律或社会调整,政府更须积极走多一步,透过政策、规例、监管等,为社会进步提供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