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行山要环保 “山野无痕”无人知?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日天气转凉,秋高气爽,相信不少市民早已选定路线计划行山。不过欣赏美丽风景同时,也要注意保护郊野。环保团体“绿色力量”周日(3日)公布调查结果,发现7成受访者曾在郊游时制造垃圾。政府应从更多方面减少旅客对山径的负担,令外地旅客和本地市民均习惯将垃圾带走,减少制造垃圾。

环保行山行多一步

环境局近年提倡“山野无痕”,但大部分市民其实未曾听闻。今年10月,绿色力量针对过去1年内曾郊游的16岁以上人士调查,在网上收集到377份有关香港郊野垃圾的问卷。受访者中仅37%表示了解“山野无痕”意思,普遍受访者表示不了解,40%表示未曾听闻。

“山野无痕”意思不只希望行山市民妥善处理垃圾,其实还包括自备水樽、减少制造垃圾、尊重野生动物等。但调查发现7成受访者参与行山活动时,每次均制造1至2件垃圾,其中纸巾、食物包装、胶袋更是重灾地区,分别68%、65%、47%受访者几乎逢行必弃。虽然垃圾不致流落山区,但始终难逃堆填命运。

市民对“山野无痕”普遍不认识,一方面可见爱护环境也是每位市民责任。另一方面也反映环境局宣传不足,当局应联同不同环保团体、行山团体合作,以活动形式,针对行山人士宣扬“山野无痕”概念,鼓励市民除了自行带走垃圾之外,还可以多走几步,自行带备可循环再用的毛巾、水樽,并以食物盒盛载食物,避免使用即弃物品,减少浪费。

狮子山是不少市民皆爱郊游之地方。(资料图片/黄永俊摄)

“山野无痕”本地限定?

为鼓励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带走”,自2017年12月15日起,渔护署移除郊野公园行山径的垃圾桶,只保留露营地点、烧烤场,及郊野公园内邻近村落的垃圾桶。而据绿色力量最新的调查显示,会带走纸巾、食物包装及胶袋的受访者占整体4至6成,较2016年调查上升约1成,宣传教育似乎初见成效。

不过,本地的宣传教育对外地旅客难起作用。垃圾桶全部搬走后,有部分旅客不但没带走垃圾,反而将垃圾乱抛。今年3月至4月期间另一环保团体“绿惜地球”曾实地调查山径,沿途拾获超过4000件垃圾,其中2成胶樽是简体字包装,更有游人故意将垃圾塞入树隙。塑胶不能降解,垃圾影响树木生长,对山野的伤害难以复原。

在推广本港行山径同时,当局应注意旅客增加对环境做成的负担。目前“自己垃圾自己带走”的宣传只针对本地市民,难以改变旅客行为。旅发局回应“绿惜地球”时,仅表示推广绿色旅游只以国际市场旅客为目标,并没有特意在内地市场宣传。爱护地球无分国界,旅发局应一视同仁,加强向内地旅客宣传环保意识,例如在山径竖立不同语言、字体的告示提醒旅客将垃圾带走。

从根本而言,当局可考虑“垃圾桶”与“环保”双管齐下。虽然目前有65%受访者支持在郊游地点移除垃圾桶,鼓励源头减废的确可取,但针对外地旅客的宣传难以一蹴而就。作为短期措施,渔护署仍可重新检视在热门山径放置垃圾桶的可能,方便集中旅客垃圾。渔护署亦应考虑与食环署合作,针对乱抛垃圾加紧执法。

香港不少行山好去处,不只市民喜欢,也吸引外地人。(颜铭辉摄/资料图片)

山径难持续执法

在执法方面,香港乱抛垃圾罚款$1,500,较各国刑罚为轻。例如日本随地吐痰、乱抛垃圾者因应案情须罚款1,000至10,000日元(约港币$280至$2,800不等),罚款额与香港相近,但涉事者却有机会留有案底。在新加坡,乱抛垃圾初犯可判罚款300新加坡币(约1,700港元),重犯者须扫街3至12小时。

法例从严虽能起阻吓作用,但山径漫长难以长期派员驻守巡逻,也难以“无死角”监控每位山径使用者。当局最多只能以突击巡逻形式执法,抽查行为不检的山径使用者。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始终要做好教育,让山径使用者拥有爱护环境的自觉。

旅游发展不应危害山林,一时方便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通行证。本地市民、外地旅客、香港政府都有责任爱护山林,带走垃圾,停止浪费,将珍贵的山林美景留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