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与“硬汉”之争 折射中国LGBT困境?
最近内地官方学术机构发表题为〈为了让你喜欢娘炮,你知道美国中情局多努力吗?〉的文章,指美国为了“减少日本的进攻性、革命性”,刻意以大众娱乐“削弱日本整个社会的雄性气质”,包括“男星女性化”。
内地官方媒体和 KOL尝试禁绝娘炮,振兴“雄风”,这不仅对非主流的男性群体造成压迫,亦可能催生两性关系里的暴力。更重要的是,对男性气质的刻板要求反映中国对LGBT议题愈收愈紧。
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在网上发表〈为了让你喜欢娘炮,你知道美国中情局多努力吗?〉,贬损当下“中国的娱乐圈严重崇尚偏女性化的男艺人”的风气,并将这归因为美国削弱中日韩的文化手段,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男孩子多往阴柔方向发展,那么会带来整个民族精神不振。”
类似的观点在近几年愈来愈盛行,比如去年9月新华社的社评《“娘炮”之风当休矣》。同年,谢霆锋接受采访时也说,“其实说实话都已经有点厌倦现在非常流行的韩风,我觉得男生也该找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以及网上对男生化妆、打耳环等行为的谩骂等,都让人难以忽视这股正在兴起的呼吁“硬汉”,抵制“娘炮”的观点。
当然审美具有连续性,当部分男性突然开始涂脂抹粉,或确会有人一时难以接受。然而这样横加贬斥,要“硬汉”不要“娘炮”的呼声也不禁让人疑惑,男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男性只能是一个样子的吗?男性女性化就真的毒害社会了吗?
反娘炮的错误观念
实际上,男性有一个“应该成为”的模板,这件事本身就是荒谬的。虽谓性别(Sex)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然而“社会性别”(Gender)是在不同的文化、种族、地域以及个人的成长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社会化的后天塑造的结果。正如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男性气质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和历史框架中实践形成的。
而根据一个人的生理性别赋予他既定的社会性别角色,无异于削足适履。男人就应该硬朗,女人就应该温柔?当然不是。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同,个体的性格和特征来自他后天的塑造,而不是来自娘胎里带来的性别。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个人是男人就判定他需要硬朗,是女人就笃定她应该温柔。而是应先看到这个人本身是温柔的还是硬朗的,继而再看她是一个男人还是女人。用人的生理性别去定义和束缚人的性格气质,是本末倒置,难道我们应该抹杀掉硬朗的女人和温柔的男人吗?
反娘炮的负面影响
过分吹捧传统的硬汉形象,贬低男性身上任何有关传统女性特质,亦不利男性和对性别平等。
对于男性来说,过度强调传统硬汉形象中的坚强和阳刚,会让他们承受更多的压力;而对“女性气质”的拒绝和压制,则又封锁了他们表达感情、显露软弱的退路,最终让他们在更高的压力,更无处宣泄的情绪下,成为性别刻板印象的牺牲品。大部份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女性较多患有情绪病,但男性的自杀率却为女性的四至五倍。香港精神科医生李永坚推断这和传统社会的男女观念有关,当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时,硬汉气质的“三不态度”(不倾诉、不求助、不求诊)更容易引致情绪病恶化,走向自杀的悲剧。其次,当男性明确知道社会主流性别刻板印象的期望,以及未能达到所会面临的压迫,那么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传统男性气质受到挑战,例如出现一些女性气质时,便容易产生“男性气质焦虑”(masculine anxiety),不自觉地以更极端的方式保持其理想的男性气质,包括暴力。
在性别平等方面,若说一个男性表现的女性化,是男性对自我的贬低,这无疑会令传统男性诋毁及嘲笑女性气质,甚至强化传统的两性关系,包括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更具体的例子是,社会通过强调男性气质的富有冒险精神、勇敢、独立性和攻击性,而赋予男性较高的地位和权力,认为政治、公共事务、新闻、高科技、军事、体育等领域,与男性气质更有相连性。男性通过在这些领域掌握优势,确保在经济、地位等多方面凌驾于女性。
从反同到反娘炮: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仅仅因为男性的个别“女性化特征”就说他“娘炮”,甚至上升到引起民族精神不振的高度,这是非常明显的滑坡谬误,令人啼笑皆非。社科院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学术研究中心,其下属机构发表这样一篇文章,贬低男性另类气质,并将其归因为美国的阴谋,这的确令人担忧这会煽动民族主义:一方面,文章反映对美国抗拒甚至敌视之情绪;另一方面,它会鼓吹“战狼”形象,为类似男儿要精忠效国的观念做铺垫。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社科院、新华社等国家级学术机构和媒体频频发声呼吁“硬汉”,与中国内地高层对LGBT议题日趋保守、加紧限制的大背景不无关系。
1997,中国政府不再将同性恋定为犯罪,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划除。自此起,中国政府对一直对LGBT群体保持著“不支持、不反对、不提倡”的态度,让LGBT群体得以有了一定为自己发声的空间。比如创建于1999年属于同志群体“一路同行”论坛,在此后18年间共累积了73万篇帖子和2110万条回复,见证中国同志群体逐渐走上地面。
然而最近五年,当局对于这个群体限制日多。2017年6月,获官方认可的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制订《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将“同性恋”和乱伦、性变态等一起归入非正常性关系。同年,相关的网络平台和内容陆续遭到删除或封禁,包括上文提到的“一路同行”,他们所有的帖子和回复一夜之间在网络上消声匿迹,仿佛从未出现过。民间公益组织“同性恋亲友会”的执行主任以及成立近10年的“北京同志中心”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他们的活动视频、资料无法过审,与第三方的合作也纷纷被拒。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各种中国官方媒体和 KOL企图禁绝娘炮及振兴“雄风”,或许只是LGBT议题愈收愈紧下的一个点。为何中国在这方面愈收愈紧,除了传统思想的难以改变,也有人推测在现行鼓励生育的背景下,同性恋的流行会成为阻碍。个中是否有因果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社会应该提供宽广的舞台,让每个人都可以不被干涉、不受歧视地做自己,贬低或仇视少数群体的风气不可蔓延。官方机构及政府制订政策时,更须保障少数群体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