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理浩径40周年 多行山能够令香港转型?
全港最早启用、全长共100公里的麦理浩径上周六(26日)踏入40岁。渔农自然护理署当日举行“麦理浩径40周年同乐日”,让市民进行树间飞索、康乐攀树及挑战针山等,而同期举办的“麦径通走2019”活动亦向9月至11月期间完成5段以上麦径的市民送出纪念品,让香港市民与麦理浩径共庆生辰。
旅游不只是购物
麦理浩径除了受港人欢迎,也世界闻名。2016年国家地理频道邀请20位行山界权威严选全球最佳行山径,麦理浩径成功榜上留名,能够与澳大利亚摇圣徒步道、珠穆朗玛峰基地营等名胜级路线“同场较劲”。
麦理浩径亦不时成为活动举办热点,例如“乐施毅行者”、“逆走100”、“Golden 100”等,活动形式不论是慈善筹款抑或是比赛竞技,都能吸引不少人士参与。伴随近年网络吹起“山系风”,山顶远景成为IG打卡必备构图,行山也变成不少市民的消闲活动。
随麦理浩径走入世界舞台、本地行山活动普及,香港山径其实蕴藏深度旅游发展潜力。麦理浩径设计开初便为山友预留地方,让山友紥营驻足,麦径第五、六段亦横跨“醉酒湾防线”,旅客在行山以外,也能走访众多战时遗迹。若政府能够加以推广本港的山系深度游,例如“郊野乐行”提供更丰富资讯及吸引更多市民下载使用,将能给予本港、外地旅客传统购物游以外的旅游体验,增加香港吸引力。截止今年4月底,渔农自然护理署推出的“郊野乐行”下载次数为39万,虽然已经比许多政府应用程式出色,但与图书馆、政府职位空缺等较受欢迎的程式相比,仍有进步空间。
环保VS发展?
发展同时,政府应该注意发展旅游对邻近地区的可能影响。深度旅游与保护环境并非“鱼与熊掌”,重点在于平衡。政府作为规划者应做好协调角色,例如限制山径团体旅客人数、外来车辆数目,在推广不同山径时,也应平衡香港各山径负担,维持深度旅游质素。与此同时,政府亦须做好教育角色,对于环保、安全注意事项、天气资讯等,多教导市民及游客。
内地旅客减少,本港旅游业面临转型,政府应引领旅游业界开拓其他市场。政府在今年的《施政报告附篇》,似乎也注意到深度旅游的发展潜力,点名提升湾仔黄泥涌峡径设施,计划加强其古迹及绿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还会研究将北潭涌发展成绿色旅游枢纽。
政府在推广本港山径时,正可以参考麦理浩径形式,鼓励举办不同跑山、行山活动,向公众以至世界介绍不同难度山径。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郊野公园总面积达44,300公顷,占本港土地面积约四成,每年吸引一千多万人次到访。本港自然环境优美,不乏发展深度旅游的潜力,麦理浩径的四十歳生日刚刚过去,香港政府也正是时候思考,该怎样向世界展现香港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