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口岸螺丝帽来历不明 政府监管欠力度
莲塘口岸预计今年开放使用,但周一(21日)有报章报道,指建筑署于去年8月审核工地时,承建商礼顿建筑未能提供部分螺丝帽的入货纪录,但部分螺丝帽已被装上并灌好水泥。
建筑署证实,莲塘口岸工程因约1520粒螺丝帽缺入货纪录,未来须重新抽验,而已“落石屎”部分亦须进行结构评估。建筑署向承建商发出警告信,但强调工程符合设计及安全要求。
警告信无助阻吓 违规惩罚宜加重
去年牵涉入港铁沙中线丑闻的承建商礼顿建筑,在红磡站、土瓜湾站及会展站工程先后被揭发剪短钢筋、擅改图则,以至工程出现沉降等问题。政府一度声称最严重可处以除牌处分,但发展局于去年10月暂缓礼顿政府工程投标资格15个月,被视为“从轻发落”。
莲塘口岸工程再爆丑闻,建筑署称已向礼顿发出警告信,但因礼顿现已遭受禁止投标处分,单单警告信对礼顿实质阻吓不大。故此面对礼顿屡番违规的情况,政府应加重罚则,警惕业界注意工程质素。
首先,上年10月时礼顿禁止投标的范围其实并不包括港铁、机场管理局及西九文化局等非政府工程,政府对礼顿的惩罚应扩大至以上工程,禁止未来礼顿就以上工程投标。其次,礼顿作为大型工程承建商,每宗工程费时甚久,15个月的禁止投标期并不足以令礼顿却步。
港府面对礼顿工程多次出现失误,当局应予以更严厉处分,例如对礼顿罚款以儆效尤,将禁止投标范围扩大至所有政府相关工程,甚或永久禁止礼顿参与投标,更甚者应考虑除牌可能。政府应积极避免香港工程承办商接连出现问题,以令市民安心。
礼顿屡出事故 监管机制成疑
工程质素关乎市民安全,纵目前工程符合设计及安全要求,但市民疑虑仍必须正视。礼顿先后四犯工程质素程序问题,一方面故然是承办商责任,但一方面,也反映政府各部门监管不力,未有效预防问题出现。
礼顿四次被揭违规,令不少不谙工务的香港市民也牢记礼顿“美名”。连同今次莲塘口岸事件,过去礼顿已有多次“案底”。2013年高铁西九龙站5个螺丝帽样本未能通过测试;2019年将军澳—蓝田隧道20多个组件不合格;东九龙文化中心安装在结构柱的150个样本有5个不合格。
工程屡次出事,政府难辞其咎,事故虽未影响公众安全,但幸未亡羊,也不应心存侥幸。2015年的铅水事件上,政府委托进行的独立调查报告已经指出,政府往往依赖承判商,只透过文件“纸上监管”,导致政府官员往往后知后觉。发展局连同建筑署应重新审视现行监管机制,检讨现行程序能否确保工程质素,而非每次等水泥灌好,才急忙凿开检查。工程安全事关重大,也引起广大公众隐忧,港府应展示意志,勿等事故发生,才修补市民信任。